您的位置:首页 > 视察调研

多措并举稳生产 筑牢我省粮食安全底线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1-02-10 09:44 【字体:

  □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夺取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双胜利,根据省政协十二届十二次常委会议精神要求,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围绕稳定粮食生产议题,采取集中调研和小分队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于2020年6月至7月在全省10个市开展了专题调研,深入了解我省农情粮情和影响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调研组针对我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供需关系紧张、抵御灾害能力较差、管理水平不高、扶持政策急需优化等问题,形成调研报告报送省委、省政府。
  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难度加大,供需关系紧张。一是粮食产能有待提升。2019年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317公斤,与全国标准相比还有差距,全省粮食需求和消费的自给率分别为71%、82%,近五年平均每年购入398.5万吨,口粮品种对外依存度加大,保障省内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二是粮食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以西安市为例,因城乡一体化速度加快、土地刚性需求大等因素影响,2010年至2019年的10年间,西安粮食播种面积从559.09万亩减少到409.71万亩,年均减少近15万亩。三是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全省现有耕地中水田和水浇地占30%,旱地占70%,其中坡耕地约占21%,基本农田中高产田占比低,中低产田超过一半。四是种粮积极性不断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粮食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与其他农产品相比,种粮收益仅占经济作物收益的20%,粮食生产“兼业化、口粮化”趋势明显,甚至出现了“种粮赔钱”的现象。
  (二)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滞后,抵御灾害能力较差。一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我省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个别县(区)的水利设施存在年久失修、损坏老化现象,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维护,水电供应矛盾突出。二是病虫灾害防御手段简单。各地针对百万亩以上农作物的防御效果不明显,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干旱天气、洪涝灾害等严重威胁粮食生产。三是粮食仓储物流保障条件滞后。现有储备粮规模亟待充实,管理体制亟待改革完善,市县级储备企业力量薄弱、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储备粮规划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合理,省级储备直属库没有达到各设区市全覆盖;粮食应急成品储备仓库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三)规模经营发展缓慢,管理水平不高。一是规模经营还没有全面推开。土地流转成本不断上涨,经营成本偏高、投入大、周期长、效益低,扩大经营投资风险增加,全省各地规模经营进展不均衡。二是粮食作物品种混乱。各类育种机构都在选育新品种,但实际推广种植的面积差异很大,造成农业育种科研资源的浪费。三是思想观念落后。经营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建立现代化管理运营制度较为困难,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因农户适应流转土地规模耕种的方式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良田不出租、出租不良田”现象客观存在。
  (四)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急需优化支撑方式。一是扶持资金总体规模偏小。西安市探索出的“农技中心+合作社+农户”模式比较适合粮食生产,但由于财政资金有限,主要依托项目在示范点上开展工作,大部分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力量薄弱,影响其更好发挥作用。二是各类粮食补贴不够精准合理。政策补贴项目多分散在多环节、部门,以农户为单位、按耕地确权面积进行补贴,忽略了对实施土地流转的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三是粮食加工类龙头企业缺乏实力和竞争力。粮食生产多以原粮分级包装销售为主,产业链条短,优质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粮食附加值、品牌知名度均比较低,制约了粮食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稳定粮食生产的建议
  (一)总体规划粮食生产,稳定全省粮食供给。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出台省级层面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加快推进我省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切实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二是统筹实施全省耕地“占补平衡”。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实行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稳住关中灌区、渭北旱地、陕南川道和陕北长城沿线播种面积,打造粮食生产主要保障区。三是坚持不懈提升耕地产能。整合农田整治、千亿粮食生产、农田水利等项目,优先将划定的功能区建成旱涝保收、耕地地力等级高、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并依法严格管理,杜绝在高标准农田上种植经济作物。四是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方向,促进粮食价格由市场形成,有效反映市场供求、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粮食产业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下游协调发展,确保粮食生产的基本利益不受损。五是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营造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多措并举稳定我省粮食自给率。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粮食稳产保供基础。一是大力推进农田的水电路等重点设施建设。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旱地或灌溉成本大的水地,推广节水喷灌、移动式补灌,提高供水效率和效益,具备条件的灌区可坚持“蓄、引、提”并举,持续扩大灌溉面积,形成农田水利设施日常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二是联合强化综合防控能力。农业农村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的联系,准确分析研判病虫灾害和洪涝灾害,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动态摸排粮食作物受灾情况,开展农田排涝,落实改种补种、苗情复壮等措施,为生产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单产水平。加大品种培育和管理,推广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全面实施玉米增密度和小麦播种质量提升,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以农艺促进农机,以农机改进农艺,深化土、肥、水、种、管等关键环节技术创新集成,增加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四是提高粮食仓储物流能力。在扩大我省地方粮食储备规模的基础上,加大应急成品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适当增加重点地区、加工能力薄弱、缺粮地区、灾害频发地区成品粮油储备,提高突发事态下应急保供快速反应能力。
  (三)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一是鼓励新型经营方式。采取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农业经营体系。二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农资经营大户积极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托管、关键环节托管等服务。三是加强媒体宣传引导。加深农户对规模经营方式的了解,鼓励参与合作社,提高服务水平和创收能力,使粮食专业合作社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四)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资金投入方式。一是加大粮食生产的财政预算。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在粮食生产上给予更大财政支持,明确市县(区)两级配套资金,加强财政、金融等部门支持,促进示范项目推广,建立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调整优化农粮补贴政策。将新型经营主体购买农机具纳入补贴范围,取消或降低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的常规机械补贴,优先补贴适应规模化种植的机械,加快新机具推广;建立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粮食生产补贴制度,保障种粮收益,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提高粮食主产区效益;严格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加大撂荒土地处置力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深入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向粮食产区聚集,积极发展食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企业,实现粮食生产由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粗放发展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