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面发言

关于加快推进我省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培育的建议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9-01-27 19:50 【字体:

任保平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陕西和全国一样面临着新动能培育的任务。培育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新时代陕西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当前我省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很重,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培育及新旧动能转化迫在眉睫,需要尽快以新动能的培育为抓手,推进我省高质量发展。

为此,建议:

1.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陕西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动力在于创新,创新本身就是新动能,它是追赶超越的根本引擎,也是培育高质量新动能的动力所在。只有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蕴藏的巨大潜能,才能有效地推动我省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二要依托陕西的科技优势,推动协同创新,为创新型经济提供基础。坚持高校科技创新以服务发展为目标,以满足国家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成果转化为重点,从制约行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中凝炼创新方向,组织创新团队,搭建成果转化对接平台,通过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联动融合促进陕西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催生产业转型新业态、释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三要大力培育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文化氛围,消除妨碍创业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发扬理性创业的创业精神,建立创新创业风险共担机制和创新创业利益共享机制。利用风险分担机制来吸引风险投资,利用利益分担机制实现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价值共享,通过这两方面形成有效的双创激励。

四要加强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积极打破系统、地域等界限,整合我省各类人才资源,拓展人才发展平台。围绕我省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互动,大力培养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3D打印、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石墨烯、量子通信、第五代移动通信等前沿领域,以及现代金融、现代服务业、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高科技创新型人才,以创新型经济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2.以具有陕西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要紧跟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趋势,以我省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和转型升级为目标,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组建产学研用联合、技术标准构建和应用推广的各类产业技术创高质量新战略联盟。发展分享经济,培育壮大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提升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具体落实在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四个方面。实施品牌和质量战略,加快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链高端攀升,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二要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不断扩大优势重点产业的规模。从产业内部看,以节能材料和环境保护设备制造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一直属于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而以比亚迪、陕汽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以风电、光伏产业为代表新能源产业成为后起之秀,对其固定资产投资也不能忽视。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扶持,使其领跑全省经济增长。通过打造通信网络、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云计算等板块,共建陕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

三要充分考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风险。发展清洁煤、太阳能硅片等产业要考虑水资源状况;发展生物质能源要考虑可用耕地的状况和粮食安全;发展网络技术要考虑国家信息安全。这些制约因素,在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要充分了解不同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是风险,并趋利避害地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工作。

3.以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要提高我省传统产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在产业的接续上加快提高传统产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利用新技术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的瓶颈,以高端品牌代替产能过剩问题。同时要紧密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动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高标准、大范围、跨领域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把握产业前沿方向。最后在技术创新时要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高教与科研资源优势,整合现有科研院所、企业资源,形成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体系。

二要创新商业模式,推动我省传统产业营销模式的升级换代。学习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以客户需求确定生产供应,实现产品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减少库存积压问题。只有应该以“客户价值主张”的创新为核心,以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为依托,以赢利模式为财务安全的基准线,寻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使得传统产业在新旧动能转化的过程中紧跟大潮。

三要促进我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既降低改革阵痛,又节约改革成本。当前很多新的市场主体都在探索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并以此来助力传统经济转型升级。我省经济要增长,不能没有传统产业,也不能没有新兴产业,但更不能出现二者之间相互撕裂的格局。在未来的政策调整与体制变革中应以融合发展作为基本导向,通过打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经济实体,通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4.发展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培育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要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深入开展“光纤入户”、“全光网陕西省”工程建设,加强全省4G网络覆盖和城市WIFI热点布局,不断完善电信普遍服务。加大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力度,统筹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着力缩小“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移动通信覆盖范围,鼓励移动用户向4G迁移,提升移动宽带速率。持续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筹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

二要制定出台数字产业扶持政策。一是要强化资金扶持,引导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互联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平台建设、公共服务补助、政府购买服务、重点孵化项目、人才引进培养、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初创企业补助、创业启动资金扶持、市场开拓等。二是要强化创业扶持,加快构建“众创空间”互联网创业服务平台,促进创业者与市场充分对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充分发挥陕西省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落地转化机制,促进各级各类型互联网人才引进和培养。

三要积极引导信息消费。在生活类信息消费方面,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所需的各类便民惠民服务新业态,重点发展面向社区生活的线上线下融合服务、面向文化娱乐的数字创意内容和服务、面向便捷出行的交通旅游服务等;公共服务类信息消费方面,推广高效、均等的在线公共服务。发展面向居家护理的智慧健康服务、面向便捷就医的在线医疗服务、面向学习培训的在线教育服务、面向利企便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等。

5.以大市场、高附加值和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育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要提升我省制造业品牌建设。推动陕西优势产业品牌在产业结构优化和规模扩张中发挥更大作用,使“陕西制造”由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世界性品牌跃升,积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陕西制造”品牌。坚持以创新为核心,以差异化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加快构建以创新、智能、绿色和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动能,推进陕西工业品牌培育。

二要加强我省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标准农业板块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坚持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向品牌经营要利润,新培育和发展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陕西农产品加工产业品牌。推动农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行“公司+商标品牌+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要加快我省服务业品牌建设。明确陕西服务业品牌建设的重点领域,在大力推进传统服务业以商标品牌为核心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一批知名陕西品牌服务企业,培育和发展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业品牌,提升对生产的服务支撑能力。

四要推进我省品牌集群建设。以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为依托加强陕西品牌保护,培育形成陕西行业性品牌集群;以高新开发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服务业园区和关联产业连片区为依托,鼓励品牌抱团发展,板块式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品牌相对集中的陕西品牌集群。积极开展商标战略示范城市、示范县、示范企业建设创建活动,培育一批国家级商标战略示范城市、示范县、示范企业,促进品牌运用、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选择陕西省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中小民营企业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加强对拥有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中小民营企业的上市培育。

6.以三个经济培育我省高质量开放发展的新动能。发展三个经济不仅能培育高层次开放的新动能,而且能催生陕西现代产业体系的成长、培育陕西高质量开放发展的新动能。

一要发展货物运输催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物流经济,积极发展社会化和专业的物流服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积极推进物流领域合作,物流业朝着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让三个经济催生物流业更好地服务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要促进信息流动催生电商产业和数字经济,打造国际化电子商务平台。优先发展车联网、智能家居、人体感知、智慧城市等集成应用,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应用。以智能制造为目标,加速制造业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行业协同平台,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持续打造陕西高质量开放发展的国际化电子商务平台。

三要促进资金流的聚集助推金融产业的发展。在陕西三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创造条件,吸引资金流入在本地区聚集,并使得资金与实体经济、创新相结合,实现金融产业与实体产业的高质量结合。

四要促进要素的组合发展实体经济。通过发展三个经济实现要素在陕西的聚集和组合,通过要素组合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我省高质量开放发展的新动能。

发言人职务: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编辑:杨洋】

来源:陕西政协网 编辑:杨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