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红委员代表西安市政协的发言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西安段河道140.6公里,岸线长184公里,流域面积0.98万平方公里,自西向东流经7个区县、22条支流。渭河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做法
1.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项目管理。先后成立了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西安市渭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组织全市渭河综合治理工作。市水务局成立了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处、市治渭办等机构,对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进度、质量、投资控制等进行监督。沿渭各区县抽调人员和专业技术力量成立治渭机构,专门负责渭河治理工作。
2.拓宽筹资渠道,做好资金管理。分别明确了堤防、支流口交通桥、堤顶道路、绿化等工程省级资金补助标准,市级及地方配套资金按照比例拨付。积极争取中省财政支持,由省、市财政安排资金作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启动资金。西安城市段采用融资代建方式建设,将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范围内的土地未来收益作为偿还贷款来源,着力开展融资贷款工作。部分区县采取了BT建设模式,缓解了政府的财政资金压力,加快了建设进度。加强建设资金核算管理,规范建设资金审批程序,严格依据资金管理标准支出,确保建设资金的合理利用。
3.加强监督考核,严把质量安全。沿渭各区县和开发区作为建设主体,负责各自辖区整治工程具体实施工作。明确每年治渭工作建设任务与目标,并将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市治渭办抽调技术人员进驻区县,加强工程建设和质量监督,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
4.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系。建立了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障、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各区县完善信息报送制度,每周上报工作进度,尤其在堤防土方填筑初期、更换料场等重点时段和区域,要求各区县每天上报土方填筑检测结果,确保符合质量要求。
二、几点建议
1.从国家层面,给予西安市“全域治水、碧水兴城、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资金支撑。西安市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包含渭河流域河湖水系保护治理项目301个,总投资546.61亿元,涉及16个市级部门和区县、开发区(含西咸新区)。在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和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应从中、省资金中给予倾斜,例如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资金、水利发展资金、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奖补资金给予支持。
2.按照发展“城中河”的现实需要,解锁渭河西安城市段的控规限制。由于渭河西安段处于三门峡水库回水区范围,受渭河控制性规划的限制较多,新建项目的审批程序复杂、难度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渭河西安城市段的发展。因此,应协调上级流域主管部门给予支持,根据渭河现状,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调整控规,推动相关项目规划落地。
3.协调渭河西安城市段水量调配,保障渭河作为“城中河”的水资源需求。目前,渭河西安城市段生态基流多以中水补充维持,从水量、水质上均不能满足要求。为保持渭河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营造景观水面、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建议上级流域主管部门利用跨流域调水工程,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各方利益,协调境外流域机构的调水工程,利用富余弃水,增加河道生态流量。
发言人:西安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