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欧美同学会架起科技成果转化桥梁
□ 记者 白瑶
仲夏的西北工业大学校园里,一场特殊的“产学研对接会”正在举行。留学归国人才带着前沿技术的蓝图,高校科研人员捧着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企业家揣着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大家围桌而坐、精准对接,科研技术与市场之间那道无形的壁垒正被悄然打破。
这是陕西省欧美同学会(陕西省留学人员联谊会)推动留学归国人才服务陕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自成立以来,陕西省欧美同学会以“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地方需求、发挥海归优势”为定位,形成“人才集聚—科技转化—企业落地”三位一体服务模式,让留学人才的智慧与陕西的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近年来,陕西省欧美同学会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会员数量达14222人。来自教育、文化、科技等多元领域的留学人才,将海外所学的先进知识与理念带回陕西,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广泛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华、来陕从事重要领域的研究创新及创业工作,陕西省欧美同学会实施打造人才工作品牌“海归三秦领航者”计划,深入挖掘海内外优秀人才,向国家部委、省级有关部门及地方企事业单位推荐人才,并积极为申报人提供国家及我省各地方人才政策的咨询和政策倾斜对接服务,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得益于人才计划的有力实施,一批批留学人才怀揣助力发展的赤诚之心归国。他们中不少人带着精心研发的专利与科研成果,满怀着干事创业的一腔热血,迫切期待着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然而,在推动成果落地转化的过程中,他们普遍面临难以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等困境。
为推动科研成果精准对接,陕西省欧美同学会设立“成果对接三大机制”,成立产业发展与金融投资委员会、国际人才成果转化工作站和留学人员服务站,统筹资源对接、服务体系建设、日常项目管理等工作。同时,常态化开展校企对接会、闭门路演、政策辅导等活动,建立“科技经纪人+双创导师+专家库”三支队伍,提供评估、政策、融资等专业服务。
“我们还长期关注留学人才创新创业相关的比赛和活动,组织留学人才在多种平台上展示自我,让更多有志之士看到留学人才的科研成果,进而促成合作。”陕西省欧美同学会秘书长吴琳说,“比如去年留学人才袁恒、杨福胜在第三届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暨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佳绩,让不少企业注意到他们的科研技术,后续促成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时至今日,每每回忆起获奖情景,陕西省欧美同学会会员、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袁恒依旧难掩激动。
“去年我刚回国,恰逢同学会发布大赛通知,我当即报了名,可心里没底。”袁恒笑着说,“那会儿对比赛答辩技巧一知半解,同学会的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帮我联系专家学者指导完善项目书,还组织了好几场答辩预演,最终拿到了银奖。”
更让袁恒难忘的是颁奖台上的一幕。“当时常务副省长为我颁奖,叮嘱我要把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陕西羊乳产业添砖加瓦。这句话我记在心里,赛后我就开始寻找合作企业。”
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首先需要找到合适的转化主体。“留学人员想快速摸清本地产业情况,找对推介人很关键。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同学会,他们很热情地帮我物色合适的企业,帮助我与阎良区安诺乳业有限公司搭上了线,现在我们已达成合作协议,计划进一步深化合作。”袁恒说。
在袁恒看来,同学会的帮助远不止于“信息传递”,更在于它搭建了一座贯通产学研的“黄金桥梁”。“同学会专门为留学人才建了微信群,群里藏龙卧虎,有各行各业的人才,每次有人在群里发布科研成果对接需求,总能很快得到回应。”袁恒说,“除了线上即时对接,同学会还定期举办联谊会、成果对接会、政策解读会,这些看似平常的服务,实实在在帮‘海归’解决了从‘落地’到‘扎根’的大问题。”
据统计,2023年以来,陕西省欧美同学会已帮助留学归国人才对接项目近40项,举办各类成果转化活动超15场,直接促成落地或融资项目20余项。如“柔性封装材料”项目、抗菌复合材料、碳捕集催化系统等项目,已应用于电子、医疗、新能源领域,助力企业实现营收增长、税收回馈。
此外,针对留学人才领办的企业,陕西省欧美同学会积极对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帮助企业精准掌握并享受各项扶持政策,组织企业参加各类行业展会,为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2021年,陕西省欧美同学会澳新分会秘书长杨福胜与团队成员在西安沣西新城创立陕西氢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副产氢回收等氢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致力于将工业含氢废气转化为高纯氢,降低用氢成本,拓展应用场景。
对这家初创企业而言,同学会的支持如同“及时雨”。
“同学会总想着我们这些创业公司,不仅会第一时间发布展会信息、组织我们参加各类对接会,提供展示技术和产品的平台,还主动帮我们解读政策,手把手教我们申报项目、争取红利。更难得的是,他们还热心为我们牵线搭桥,联系潜在的合作伙伴,这种‘一站式’帮扶让我们感到特别暖心。”杨福胜感慨道,“不过现在产学研合作资源更多向‘链主’企业或大型科研机构倾斜,中小企业在技术对接和资金获取上仍面临门槛。希望相关部门能优化政策倾斜和融资渠道,让‘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创投支持真正落地,给初创企业更多成长空间。”
结合自身在陕创业的实际需求,杨福胜对同学会未来的服务工作有一些具体期待,“希望同学会能尽快成立相关专业委员会,定向对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组织技术沙龙等,让服务更精准;强化品牌宣传,吸引金融机构、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主动参与,导入金融资本等资源,为留学人才创新创业解决融资难题。”
吴琳表示,下一步,同学会将进一步扩大组织网络,建立成果转化全流程标准体系,涵盖技术评估、知识产权、市场推广、投融资等关键环节;加快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成熟技术落地转化,全面推动国际人才、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