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碑林区古迹岭社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 记者 白瑶
8月12日,西安市碑林区古迹岭社区精心打造的儿童剧《长安奇遇记》在社区活动室正式开演。这场专为孩子们打造的暑期文化盛宴,不仅邀请了汉族小朋友,更吸纳了回族、维吾尔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家庭的孩子参与。
“最初策划时,我们就打算不只是邀请各民族的孩子来看,而是让他们真正站到舞台中央。”社区党委副书记张敬博说。
古迹岭社区成立于2002年,共有4067户,其中常住回族、维吾尔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80余人。张敬博说,“相比于其他社区,我们社区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不算多,但人少不代表事少,反而是更要用心。”
为做好社区民族团结工作,近年来,古迹岭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稳定、团结,将优质服务延伸到群众家中,从解决“上学难”“落户难”等民生实事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民族团结之花花开更艳。为此,古迹岭社区先后被评为省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成为老城区民族团结的一张亮丽名片。
然而,这样的图景并非一蹴而就。
“刚开始有些维吾尔族、撒拉族的群众眼神里都带着疑问,话也不愿多说几句。”社区副主任阚娜笑着回忆道。
作为社区的“老班长”,社区党委书记蒋智能从社区成立起就扎根在这里,她深知,“不愿求助”的背后,是群众对陌生环境的谨慎,更是对“被理解、被尊重”的期盼。
转机始于2017年——西安市首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在古迹岭社区落户,成了破解隔阂的“钥匙”。服务站定下“铁规矩”:每月动态摸排回族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针对维吾尔族、撒拉族个体户“今年在这开店,明年可能搬去别处”的特点,建立“一人一册”档案,及时掌握群众诉求,实现群众问题从“被动解决”转向“主动发现”。
“走访的时间久了,哪家有困难、孩子在哪上学,我们都门儿清。”正是靠着这样的“笨办法”,社区及时发现了一些“老大难”问题。
2021年,蒋智能像往常一样走访时,一个小男孩引起了她的注意:其他孩子上学的时段,他却独自在小区玩耍。
“到了上学年纪咋没去学校?”蒋智能当即入户了解,得知孩子因家庭原因迟迟未上户口,导致6岁了还没走进校园。
接下来的日子,蒋智能成了“跑腿专员”:跑公安调档案、找民政开证明,反复协调完善手续,终于帮孩子落了户进了学校。
这样的民生实事在社区日常工作中还有许多。如维吾尔族群众因没办暂住证,导致孩子无法入学,社区工作人员手把手教家长准备材料、办齐手续;撒拉族群众的三个孩子上学时遇到学费难题,社区工作人员跑遍周边三四家幼儿园、学校,与校方反复沟通,最终为孩子争取到学费减免优惠……
“群众的困难看似小事,对他们来说是天大的事,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我们就要将这些事办好。”张敬博说。
社区工作人员的用心付出,换来了群众的真诚回应。“以前遇到事儿总怕说不清,现在社区比亲人还贴心,有困难第一时间就想找他们!”回族群众马先生的话道出了社区群众共同的心声。
社区力量有限,如何让服务更贴心?社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给出了答案。这支30余人的队伍里,近10名是回族等少数民族志愿者,采用“群众帮群众”的模式,开展安全巡查、文体活动、修缮管理、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让有限的社区力量延伸出无限的温暖。
回族阿姨童志贤是这支队伍的“领头雁”。“疫情的时候她凌晨三四点起来为防疫工作人员做早餐,连续40多天没断过!”提到童志贤,阚娜眼里满是感动。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社区核酸检测从早上6点持续到晚上10点,10名工作人员要服务1万余名群众,忙得顾不上吃饭。童志贤马上联合其他民族的志愿者,凌晨三四点就起床蒸馒头、做小菜,准时把热乎饭菜送到检测点。
童志贤的付出远不止于此。社区办活动前,总会先问她“有没有和习俗相悖的地方”;端午节送慰问品,她及时提醒“回族同胞爱吃凉糕,咱得准备上”;政策宣讲时,她主动当“翻译”,用乡音把医保、养老政策讲给年龄大的群众听。
“年轻人好沟通,但有时候长辈们有顾虑,童阿姨去说他们就愿意听。”阚娜说,像童志贤这样的志愿者,他们既是政策宣讲的“传声筒”、习俗尊重的“监督员”,更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
社区内不少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因长期做生意,从清晨忙碌到深夜,“没时间”成了他们享受文化生活的最大阻碍。为此,社区精准发力,把文化活动办在“家门口”,让群众在家门口感知文化带来的精神力量,在文化浸润中增强了对社区、对城市的归属感与融入感。
谈及未来,张敬博表示,社区将继续深化民族团结工作,进一步优化服务机制,拓展文化活动形式,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情感更融、心贴更近,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社区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