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瑛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新中国建设的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纺织工业是陕西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全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陕西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正处在追赶超越,势能潜能加速释放,科教实力雄厚、自然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等优势在未来竞争中将更加凸显,这也给陕西纺织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是,目前我省纺织业还存在着布局不合理、产业影响力不强,经济发展带动不足、总量占比较小,企业关联度不高、创新能力较弱,智能化水平不高、自主品牌建设不力,节能环保形势严峻等问题。
为此,建议:
1.坚持规划引领。制定全省纺织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全省纺织产业加快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新格局。同时,要尽快引导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做好各自战略发展规划,形成上位规划与下位规划高度统一,区域规划与企业规划的良性互动。
2.实施品牌带动。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在增品种方面,要把握市场消费需求,着眼于消费热点和供给盲点,加强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加强新材料、新工艺协同应用,加强与上下游、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扩大功能性、时尚性、绿色健康产品开发。在标准质量方面,由省上统一完善制定质量标准,强化生态标准和质量标准的执行,营造有利于质量改善提升的消费环境。在品牌建设方面,挖掘“宝鸡蓝”等具有陕西区域特色的系列产品,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大力提升省内纺织企业的品牌意识,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名牌产品。加强品牌的评价宣传,促进纺织服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发展,研究服饰文化,推动品牌国际化。
3.发掘文化铸魂。充分发掘我省纺织产业发展历史文化,积极保护、开发建设申新纱厂等传统纺织业遗址,将科技创新和历史文化、行业文化、时代创新紧密结合。开发纺织旅游、助推纺织经济等不同方面、不同维度,挖掘纺织文化内涵价值,提升产品档次,给人民群众消费带来多种多样的,健康、舒适、时尚、尊严、自豪的消费体验,让我省纺织品及服装业既有地方文化内涵,又有实用功能,大幅提升我省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
4.延伸产业链条。调结构,加强企业转型升级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设备,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抓延伸,突出主导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培育竞争优势。扩产能,加大本地原料及产品的采购力度,进一步释放印染产能,扩大本地产品配套率,形成完整的纺织产业链。重研发,重视科技研发,推广有色原料、植物染料、无水染色、低温染色纺织业新科技新技术,减少行业环境污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5.科技助力发展。融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优秀人才和技术力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开发、产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融合对接,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体系。借助“互联网+”,拓宽营销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服务、产品鉴定、检测、质量控制、品牌建设、产业研发、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纺织服装企业对信息、技术、开发、设计的要求。
6.培育骨干企业。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先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推动企业扩大规模,着力打造纺织服装“领头雁”。
7.完善保障措施。一是在省工业发展基金中设立纺织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新产品开发、名牌名品建设、引进人才的奖励补贴及出口奖励。二是建立完善融资担保平台,积极组织重点项目、骨干企业与各金融机构对接,向企业推荐金融产品,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业,确保纺织业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
撰稿人职务:宝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编辑:魏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