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面发言

积极推进开发区建设 构建我省开发开放新格局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9-01-27 15:03 【字体:

民盟陕西省委员会

目前,全省纳入统计监测范围的省级以上开发区42家,纳入2018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的开发区56家,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198个。据统计,2017年,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26.80%,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97.81%;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9%;全省198个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825.39亿元,入驻企业总数达到8824个,投产企业达到6245个。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追赶超越的核心承载区、开发开放的主阵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我省开发区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高层次开发区总量小、区域布局不平衡。从数量看,我省开发区占全国开发区总数的比重仅为2%,相当于江苏的1/4,浙江的2/5;从产值看,2017年,我省省级以上高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生产总值(9.52万亿)的6%,省级以上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到20%;从区域分布看,汉中、商洛、延安、铜川等市还没有国家级高新区,除西安高新区外,其他高新区的规模依然不大,2017年,西安高新区营业收入11200多亿元,占我省高新区营业收入近70%,其他地市差距明显 。二是产业特色不够显著,产业配套环境差。多数开发区产业呈现简单混合状态,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偏少。三是要素制约严重,发展模式亟待创新。各类开发区尤其是高新区等发展较早的开发区,基本上都进入无地可用的状态。资金制约严重,融资渠道不畅,尤其是陕南陕北,立地条件差、地质复杂,开发成本较高,基础设施欠账多。四是管理体制不顺,营商环境有待优化。功能定位不够明确。缺乏整体性的综合协调管理力度。部分开发区社会管理负担繁重,出现向“大而全”体制回归趋势。

为此,建议:

一、整合优化,着力解决开发区数量偏少、规模不大的问题。积极扶持西安、杨凌、宝鸡等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大规模,优化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实力。支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毗邻园区的整合,扶持申报国家级开发区。鼓励扶持县域工业集中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壮大一批后备力量。

二、加强创新,着力解决开发区缺乏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雷同问题。推进开发区创新能力建设,优化开发区产业结构,培育区域化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在土地制约的情况下,加快存量企业盘活、提升,形成产业集群;注重本地企业对资源开发及就业带动的作用,不能“招来女婿,丢了儿子”,着力实施“本土企业提升计划”。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引导开发区从单一产业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发展,使园区内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集群、协同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大型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形成企业集群、产业成链、园区成网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融合的综合产业集聚区。

三、落实保障,着力解决影响开发区发展的要素制约。探索开发区土地指标单列保障,完善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考核机制,在用地标准上形成倒逼机制,引导园区内涵增长。建立一定额度的工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深入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以商补工、三产协同发展。做大园区开发建设平台公司,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新兴产业等领域。积极实施“引凤筑巢”工程,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战略投资者投资工业地产开发项目,通过“借鸡下蛋”,“借船出海”,搞好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

四、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开发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佳的问题。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权限,赋予国家级开发区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省级园区部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责权利高度统一的园区管理与服务体系,落实开发区试点实施“规划代立项”、以区域评估取代单个项目评估等制度,建立与事权及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管理制度。

五、优化考核,着力引导我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壮大。调整对全省各类开发区的考核办法,注重考核产业集群的发力程度、产业生态圈的完善程度,形成一批专业化、区域化的特色优势产业区。把“提高开发区单位土地的投资利用率”作为选商重要标准,从投资强度、产业方向、环保、能耗、水耗、建设周期等方面严把落地门槛。支持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创新创业生态,致力建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聚区,为构建我省开发开放进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李旌】

来源:陕西政协网 编辑:李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