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伟
汉字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最伟大智慧表现之一。关于汉字的起源,影响最大的是仓颉造字说。“仓颉28字鸟迹书”记录了皇帝与炎帝,联合中西部部落联盟攻打蚩尤的历史故事,标志着华夏民族最初的文明之光。被专家们公认为“中华民族第一篇史书”。
据《白水县志》记载,仓颉,复姓侯刚,名颉,任轩辕黄帝的史官。故里陕西白水,造字于陕西洛南。相传5000年前,仓颉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虫鱼之迹,创造出中国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从而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的蒙昧时代,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汉字,仓颉被后人尊称为“字圣”。仓颉传说展现了中华民族智慧、奉献的宝贵精神和伟大的创造力,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2002年,白水仓颉庙和墓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名录;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由仓颉传说而来的“谷雨节”确定为“中文语言纪念日”,2013年,仓颉传说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仓颉作为“文字之祖”的形象已经确立在人们的心中。仓颉传说已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我省对白水仓颉庙和墓的保护做得非常好,但是对汉字文化资源和文化的宣传做得不够充分,仓颉的资源远远没有发掘广大,各地的祭祀导致了国家共有文化资源的无序争夺,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各地出现了争抢仓颉资源的竞争行为。目前学界专家一致认同陕西是仓颉造字的原发地和汉字起源地。渭南白水的仓颉庙、西安长安区郭杜的仓颉造字台,以及商洛洛南的仓颉造字遗址公园,三地均拥有独特优势和源远流长的汉字渊源,但目前各自为战,既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品牌效应也没有形成,在国内的话语权更是相对有限。
与此同时,其它外地市却在大力宣传推广的仓颉造字资源。譬如河南南乐在北京大学召开了“仓颉与汉字文明学术研讨会”,提出仓颉是南乐人,并规划建立中华汉字博物馆;河南新郑宣传境内有造字台;河南洛宁宣称境内有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洛出书处”和仓颉造字台,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河南开封宣称史书上记载了当地有关仓颉城和仓垣陵墓的记载。
2.以汉字为载体的各种节日或庆典层出不穷。近年来已有专家倡议国家设立“汉字节”或“汉字日”,以及促进简化字和繁体字的统一,提倡海峡两岸四地交流“书同文”等提案。各地更是纷纷“汉字搭台、经济唱戏”。首届“世界汉字节”于2017年4月24日(农历3月28日的诞辰日)举行,河南鲁山仓头被定为世界汉字发源地。首届中国国际汉字文化节于2012年5月31日在郑州开幕。纪念仓颉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是单纯设定节日,有些借助于人文建筑、故事传说、祠冢庙宇举行文化庆典,还有些是成立仓颉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仓颉文化新地标,等等不一而足。
3.公祭活动过于分散、没有形成合力。“清明祭黄帝,谷雨拜仓圣”,在中华文明积淀深厚的陕西省,这一民俗相传了千年。20世纪90年代初白水仓颉庙被定为省级文物单位,在各方人士的呼吁下恢复了文革期间中断的“谷雨庙会”,承办方由民间十大社改为政府文化部门。每逢谷雨,地处三县之交的白水仓颉庙便聚集了四邻八乡的群众,人们自发地隆重拜祭文化之祖,以求得到仓颉的庇护和保佑。习俗虽然千年而不衰,形成古今文明的祭祀传统。白水的大型公祭仓颉活动,主要包括谷雨祭祀仓颉典礼和2018“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商洛洛南仓颉园的祭祀活动,更是吸引了4万余名群众来参与观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自觉地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将拜祭仓颉当作省之大事。鉴于此,我们认为必须重新认识仓颉、研究仓颉、宣传仓颉,把汉字文化资源保护好、开发好,更应该确立陕西的“龙源”地位,以此推动海内外共同保护好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好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将仓颉祭祀确定为省级祭祀,倡议国家考虑将炎黄祭祀提升为国家祭祀。
一是从传承和保护的框架来看,在全省举行仓颉祭祀是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非常必要。仓颉是中华民族的仓颉,也是全世界的仓颉,以仓颉为始祖的汉字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灵魂。“仓颉传说”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既然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有一个传承和保护的问题。但目前各地的祭祀活动还仅处于地方层面,除了导致国家共有文化资源的无序争夺问题,还不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面表达。将仓颉祭祀上升到省级祭祀的层面,是打破地域局限全面表达中华民族精神的迫切需要。
二是从建构国家级信仰仪式的角度看,将炎黄祭祀提升为国家祭祀符合国际通例,条件成熟、完全可行。只有从国家认同的高度,即从炎黄合祭的视角进行国家拜祭,实现共有文化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才能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之大事,才能在规范化、严肃化、神圣化的形式中,实现炎黄文化的全民认同和全面表达。
2.加快整合省内仓颉造字的文化产业,构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平台。
一是打造“一带一路”中华文化交流核心区,使陕西成为新时代丝绸之路上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文化高地。这就要重视和打好白水仓颉庙这个文化牌,在全国40多家仓颉保护单位中,白水仓颉庙有“四个唯一性”无法复制:唯一的国家文保级单位,唯一的五合一的庙(仓颉庙、墓、碑、书和古柏群),唯一把清明祭祀黄帝和谷雨祭祀仓颉联到一起,它还是唯一兼有红色文化的单位,1949年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就位于仓颉庙内。
二是作为“一带一路”的起点,陕西在传承中华优秀汉字文化、弘扬仓颉精神和丝路精神,推进“一带一路”沿途共融共通、纵深发展的新时代中使命独特。加大对省内仓颉文化资源的整合、宣传和推介力度,充分发挥三地的仓颉文化资源优势,切实把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旅游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创建仓颉文化产业园和仓颉文化产业基地,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叫响文化产业品牌,使仓颉文化搭上了“一带一路”发展的快车。
3.在“谷雨”设立“中国汉字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明确指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两岸文字的相互认可和达成统一,无疑是大势所趋,但这需要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推进过程,最终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和意见。
建议省内逐渐恢复每年农历“谷雨”祭祀先祖仓颉的传统,建立“中国汉字博物馆”,将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长里村的“仓颉造字台”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呼吁国家将每年的谷雨(4月20或21日)设为法定的“中国汉字节”,或者“中国汉字日”,首先局部宣传和发起倡议,以此推动更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各界人士以及社会团体共同认定这一倡议,号召海峡两岸同胞和世界各地华人华侨以此纪念仓颉,弘扬创新精神,为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做出贡献。
撰稿人职务:渭南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民盟省委会青年委员会主任
【编辑:李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