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面发言

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发展的建议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9-01-27 16:39 【字体:

杨 芳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度,对志愿服务发展多次提出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对志愿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我省的志愿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志愿服务事业迅速发展。广大志愿者在扶贫、济困、扶老、助学等领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截至2018年底,在“志愿陕西”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就达2万多个,实名认证志愿者总数已超过250万。同时,我省志愿服务事业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志愿服务的普及化程度还不够、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有待规范、激励和保障机制还需完善、志愿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此外,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将在陕西举办,这是对我省志愿服务工作的一次大考验,也是对我省的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一次大检阅。

为此,建议:

1.尽快修订完善《陕西省志愿服务促进条例》。2017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施行《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权益保障、促进措施等作了全面规定。随后,一些省份也相应修订或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我省曾于2010年12月颁布实施了《陕西省志愿服务促进条例》,根据《志愿服务条例》精神,结合我省近些年来的发展实际,建议尽快对该条例予以修订完善,为全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建立志愿服务统筹协调机制。尽快成立陕西省志愿者联合会。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为全省志愿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充分发挥联合会在联系、吸纳、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作用,举办全省性的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及经验交流会、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案例评选等活动,提升志愿服务组织项目运作和推广能力,以项目为纽带,建立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有效对接,通过打造品牌吸引资助者,争取各方面支持。

3.拓展“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尽快建立我省志愿者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有效运用,提高志愿服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全省各类分散建设、各自独立封闭运行的志愿者数据库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同人同城同库”的全新志愿者信息网络。通过“一库多端”的建设,延伸志愿服务工作手臂,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最大限度满足志愿服务的需求,实现志愿服务的效益最大化。

4.注重志愿服务人才的培养。制定志愿服务重点人才培养规划,将其纳入省级重点人才培养工程。逐步培养一批富有社会责任感,熟悉现代管理知识,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才和热衷志愿服务、熟练掌握服务和岗位技能的骨干力量;依托陕西省志愿服务培训学院,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组织分级分类的常态培训,结合志愿服务项目需求开展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倡导广大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公众人物等积极加入志愿服务组织,进一步优化志愿者队伍人才结构;鼓励各行业、各部门出台积极支持专业人才参与志愿服务的政策措施,引导医生、教师、律师等组织专业志愿服务队伍,提高专业队伍比例,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5.落实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志愿服务需要激励,志愿者应予以关爱。良好的激励成长机制,是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议在省民政厅、省文明办于2016年共同制定的《陕西省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基础上,出台《陕西省志愿服务激励回馈办法》,形成社会激励为主、内部激励为基、自我激励为辅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应加大社会荣誉激励,将优秀志愿者纳入“道德模范”、“劳动模范”、“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评选范围。建立爱心帮扶基金,对家庭遭受自然灾害、罹患重病、严重伤残、生活困难的优秀志愿者给予医疗救助、法律援助或家庭帮扶支持,发动社会各界给予关心关爱、帮扶救助。

6.培育和弘扬志愿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注重志愿服务的宣传推广,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事迹展览、基层巡讲等多种形式,加大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应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增加志愿服务精神、理念、知识的内容,推动在校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实践,并将其纳入学生德育考评体系中。努力营造崇尚、参与、支持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

撰稿人职务:陕西广播电视台人力资源部副主任

【编辑:李娟娟】

来源:陕西政协网 编辑:李娟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