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县工作

汇智聚力 厚植民营经济东秦“沃土”

——渭南市政协六届二十次常委会议协商建言侧记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6-30 09:05 【字体:

□ 记者 樊星

民营经济作为渭南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稳增长、促创新、增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厚植沃土,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6月19日,渭南市政协召开六届二十次常委会议,围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行专题协商,委员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真言、谋良策。

渭南市副市长张毅锋在通报有关情况时说,2024年渭南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为1301.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0.3%。截至3月底,渭南市登记在册各类经营主体38.7万户,其中民营经营主体占37.89万户,民营经济撑起了渭南经济的半壁江山。

“5月份以来,渭南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到潼关、韩城、渭南高新区等6个县市区,走访了20多家民营企业,与当地干部群众、民营企业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赴浙江、江苏等地学习考察。”渭南市政协副主席惠建军在介绍调研情况时说,尽管已经取得不菲成绩,但渭南民营企业在融资、人才引进、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张会娟建议,推动金融机构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关于“银行对民企贷款比例不低于一定标准”的要求,开发“纳税信用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普惠金融产品;设立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扩大“陕企通”平台覆盖面,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库,为“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提供上市辅导和资金支持。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产业结构新旧动能转换滞后、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市政协常委、民建渭南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王智兵建议,在富平高新区等区域精准布局新能源汽车配套、生物降解材料等产业集群,整合白水苹果等地理标志产品,组建产业联盟;实施“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计划,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民营经济而言尤为如此。”市政协常委、富平县政协副主席张军利认为,当前,渭南民营企业存在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高层次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等短板,这些问题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后劲。

他认为,要加强企业人才建设政策性支持,把人才政策红利从“纸上”落到实地。要切实履行企业主体责任,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在企业落地转化。

针对行政审批环节较多、政策兑现周期较长等问题,市政协委员、合阳县政协主席牛小虎建议,持续强化政策“精准滴灌”,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兑”,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推动企业开办、工程审批等事项“一窗通办”,完善企业恳谈会制度,建立民营企业诉求“直通车”机制,以“清单化+责任制”落实惠企政策。

“我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个别工作人员为避免被问责,落实时不敢担当。”市政协委员、韩城龙泉创业园运营管理公司董事长吉建学建议,压实政府服务责任,明确激励和禁止行为,营造“干部敢为、企业敢干”的良好氛围,打造协同创新发展生态。

“对渭南而言,深化西渭融合、主动承接西安产业配套,是激发全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抓手。”市政协委员、荣耀渭南网CEO左渭斌建议,加强“西安研发设计—渭南生产转化”协作模式,围绕低空经济、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领域,打造区域性产业配套基地,在融入关中城市群、推进西安都市圈建设中实现错位发展。

一条条中肯建议犹如涓涓清泉,汇聚成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

据了解,渭南市(县)区政协组织将全力搭建基层协商平台,鼓励委员下沉一线服务企业,在企业“需求清单”和委员“履职清单”双向共赴中、在为民为企服务中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