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县工作

从“痛点”破题 向“实效”发力

——铜川市政协专题协商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7-03 08:59 【字体:

□ 记者 蒋维博

6月26日,铜川市政协围绕“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与会委员围绕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痛点难点问题深入研讨,为筑牢基层安全防线凝聚共识、建言献策。

此前,铜川市政协社会法制和资源环境委员会按照年度工作要点,组织由参政议政能力强、熟悉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政协委员和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同志参与的调研组,系统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并邀请西北大学有关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辅导,为高质量开好协商座谈会打好基础。5月22日至23日,调研组深入市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耀州区东站社区、董家河镇等地,实地考察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成效,分析短板弱项。

调研组发现,铜川市建成了市级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形成“2+2+N”铜川模式,38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应急办,但仍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资源保障不足、社会参与不充分等问题,亟需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机制创新和队伍强化等方式,全面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效能。

“基层党组织统筹资源、动员群众的能力不足,部分党员在隐患排查、先期处置中模范作用不突出。部门间‘防’与‘救’的职责边界模糊,跨层级、跨领域协同机制不畅,风险研判和闭环管理能力薄弱。”文志奇委员建议,将应急管理纳入基层党组织考核,打造“党建+应急”品牌,设立党员“安全先锋岗”,推动群策群防。同时,厘清部门职责边界,推广董家河镇“一平台一网络一机制”模式,运用物联网、AI技术实现风险动态感知。

针对灾情信息员队伍专业性不足,智能化监测手段覆盖率低,预警信息传递滞后问题,周少英委员建议,应构建“风险隐患一张图”,整合地质灾害点、物资储备等信息,实现数据共享,升级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拓宽预警传播渠道,进一步加强设备操作培训,确保智能设备“能用、会用、好用”。

“铜川市基层救援队伍年龄结构偏大、专业技能不足。”潘霄纯委员说,社会力量参与缺乏政策支持和激励保障,物资储备分散、信息化水平低,难以满足“全灾种、大应急”需求。

潘霄纯为此建议,应构建“综合+专业+社会”救援体系,推动企业、园区与社区签订救援协议,建立“15分钟应急支援圈”;完善社会力量专属保险和激励政策,依托志愿者网络壮大应急队伍;建设市级物资信息平台,实现“县—乡—村—家庭”四级储备联动。

高博委员就部分预案脱离实际、演练流于形式等问题提出建议,预案编制需突出“简明、实用、可操作”,标注风险点、疏散路线和处置流程,常态化开展高风险场景演练,推广“防汛五步法”“燃气泄漏五步法”等行动清单,赋予乡镇(街道)初期处置权,优化物资储备结构,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铜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郑富超在听取大家发言后表示,委员建议直击当前基层救援力量薄弱的痛点,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基层实际,市政府将认真研究吸纳,尽快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推动全市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铜川市政协主席刘西林表示,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将“防”的理念、“治”的举措、“严”的要求贯穿于基层应急管理全过程,真正实现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精准防控,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保障。要引导委员聚焦基层应急的难点、堵点、关键点,深入一线察实情、听民声,通过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渠道,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铜川贡献政协力量。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