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政协六届十七次常委会会议协商建言侧记
□ 记者 谢昊天 康斌
窗外细雨如丝,会场气氛热烈。6月30日,汉中市政协召开六届十七次常委会会议,聚焦“全市信访工作法治化”议题开展专题议政协商。与会常委、委员齐聚一堂,为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凝聚思想共识。
为高质量开好此次会议,5月13日至16日,汉中市政协副主席张汉文带队,组织部分委员到宁强县、洋县、汉台区、市信访接待中心进行调研,并与洋县、汉台区政协开展联动调研,力求全面掌握全市信访工作法治化推进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汉中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信访工作法治化全面推进。“今年1至5月,全市信访总量达2497件次2713人次,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100%、按期办结率99.84%。”汉中市政协社法委主任史邦勤在汇报全市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工作情况时说,成绩固然可喜,但对照新时代的实践要求和群众期盼,还存在统筹推进不够有力、源头治理效能不足、受理办理不够规范、监督体系有待完善等薄弱环节。
会上,委员们与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认为,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社会治理的“晴雨表”,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是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信访工作法治化,就是将法治理念和依法治国理政的要求贯彻到信访工作全过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信访工作,解决信访问题。”长期关注基层治理的市政协委员、陕西迪杰律师事务所主任朱丹阳建议,要加快完善配套信访法规制度体系,确保与相关法律法规协调衔接。要明晰各级机关、单位的法定职责,做到职责法定、权责一致,严防渎职与越权。要严格规范信访工作全流程,压实首接首办责任制,健全“受理-办理-督办”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保障群众诉求依法、及时、有效解决。
市政协委员、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陈锦涛就信访工作预防法治化的重要性建议,将风险评估作为刚性前置程序,嵌入重大决策全过程,提升各级干部“依法决策、防范风险”的自觉性;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分析信访数据,精准识别矛盾趋势和热点,实现风险早预警、早处置;畅通和拓宽信、访、网、电等诉求表达渠道,确保群众诉求有地说、问题有人管、权益有人护;深化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依托“汉中社会治理一格通”平台,探索开发线上建议征集、道德积分管理等功能,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新动向,凝聚治理合力。
“基层是信访工作的源头,镇村干部是信访矛盾纠纷化解的主力军,在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中起决定性作用。”市政协委员、市中级人民法院三级调研员吴朝俊说,部分基层干部面对复杂信访案件时,存在法律素养不足、依法调处能力欠缺、对规范化流程生疏等“本领恐慌”问题。
“提升一线‘法治战斗力’刻不容缓。”吴朝俊建议,要常态化开展镇(街道)、村(社区)干部政策法规、矛盾调解专题培训,培育专业调解力量,创新培训形式,利用“周一课堂”“书记讲党课”等平台,通过政策解读与典型案例剖析,推进工作取得实效。要依据法治化要求全面梳理完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闭环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明晰、运行规范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实现基层信访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信访工作法治化首先要让群众知法懂法。”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安翔认为,当前部分信访群众对法律法规的认知不足,导致一些信访行为偏离法治轨道。
“普法宣传要‘精准滴灌’,不能搞‘大水漫灌’。”安翔建议,要创新法治宣传载体与形式,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特别注重以案释法,用群众身边鲜活的典型案例讲清法律边界与维权正道。要结合汉中地域文化特色,将信访法治元素融入汉中民歌、汉调桄桄等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作品,以文化人。要拓展宣传渠道,联合社区、村委会,组织开展“信访法治进社区”“信访法治进乡村”活动,借助学校教育平台,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扩大宣传受众群体。要建强专业宣传队伍,选拔优秀人才,完善考核激励,确保信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高质量推进。
市信访局负责同志认真听取并记录委员们提出的建议,在总结回应时表示,委员们指出的问题切中要害,所提建议专业、务实、富有建设性,为深化信访法治化改革提供了宝贵参考,会后将逐条梳理研究,积极吸纳转化,切实把政协协商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有效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信访事项办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以更高水平的信访法治化护航汉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