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政协六届十四次常委会会议侧记
□ 记者 白小芳
近日,延安市政协召开六届十四次常委会会议,围绕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展专题协商,以协商之力筑牢民生底线,以共识之智共绘发展蓝图。
自今年4月起,市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并联合市、县(区)相关部门,深入宝塔区、子长市、富县等地的社区菜场、工厂车间、养老机构进行实地察看。在宝塔区南市街道,调研组与快递员、环卫工人围坐交谈,记录下“社保缴费档次看不懂”“灵活就业参保手续繁”等心声;在富县养老服务中心,调研组仔细查看护理记录,询问失能老人照护补贴落实情况。为借鉴“他山之石”,精琢“己身之玉”,调研组还专门到河南郑州、漯河,考察当地新业态从业者社保参保机制与智慧社保平台建设情况,带回了“按收入弹性缴费”“政企协同经办”等宝贵经验,形成的调研报告既晒出成绩也指出问题痛点。
此次会议通报的数据显示,延安社会保障网正越织越密:截至今年3月,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8%,医疗保险覆盖209.93万人,占常住人口95.1%;2024年社保基金收入129.9亿元,筑牢资金“蓄水池”。社会救助方面,5.8万户低保家庭、4845名特困供养人员实现应保尽保,三年来发放低保金20.35亿元。养老服务体系持续完善,30家国有养老机构、2所社会福利院提供4567张床位,2022-2024年新建敬老院新增床位524张。累计建成10.15万套保障性住房,9.92万套已分配入住,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
“成绩值得肯定,但短板更需正视。”黄龙县政协主席吴江宏的发言,直指建筑行业“阴阳合同”规避参保、新就业群体参保率不足三成、老年人大病报销跑断腿等存在问题。
吴江宏建议,应聚焦建筑行业、劳务派遣企业开展参保专项检查,建立信用档案强化监管;为新就业群体、灵活就业人员设置阶梯式缴费标准,允许按季、月灵活缴纳;组建“社保政策宣讲队”,深入社区乡村普及政策;由人社部门牵头,联合公安、税务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开展基金风险排查与联合审计。
“延安作为革命老区,社会保障不仅要兜住底线,更要顺应人口老龄化、新业态发展的趋势。”马雨平委员建议,要落实国家“全面取消社保户籍限制”政策,扩大新业态劳动者参保方式。要推广“以农养老”模式,允许乡镇(村组)将集体经济收益分红按比例折算为个人账户缴费。要构建“15分钟社保服务圈”,推动“常住地服务”改革,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供销社和银行网点等场所,在每个乡镇建成标准化“社保便民服务站”,配备自助终端机,提供参保登记、资格认证等23项高频事项服务。
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梗阻也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农村老人连手机缴费都不会,哪懂什么报销比例?”张建民委员建议,要组建“银发助老队”,在社区、村部设立固定服务点,每月开展“社保赶大集”活动,通过陕北快板、漫画手册等方式讲清政策。要设立小微企业参保补贴、灵活就业人员补助专项资金,整合基层社保经办力量,推动部门数据共享,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要加快“圣地社保一卡通”建设,整合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功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社会救助不能等群众上门,要主动发现。”交流讨论中,委员们还建议,应构建“网格员排查+大数据监测”双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重病家庭等重点群体进行动态跟踪。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组织,培育社区互助基金,形成“政府+社会”多元救助格局。
延安市政协主席杨光远表示,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要把委员建议转化为具体举措,及时梳理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限时反馈整改情况,“要让延安百姓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身处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社会保障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