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县工作

智慧赋能 助力渔业全产业链升级

——商洛市商州区政协十五届十六次常委会会议侧记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7-10 08:41 【字体:

□ 记者 寇静

如何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动智慧渔业产业做大做强?7月4日,商洛市商州区政协召开十五届十六次常委会会议,围绕“大力发展智慧渔业 打造全国渔业绿色循环示范基地”进行专题议政协商,为推动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以来,商州区政协紧扣区委中心工作,将渔业高质量发展列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议题,组织视察组到部分渔场、水产苗种繁育基地和相关企业,围绕全区智慧渔业发展和全国渔业绿色循环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开展带案视察。

近年来,商州区依托秦岭丰富的冷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智慧渔业,已建成渔业养殖基地21个,水产品年产量达3005吨,渔业总产值5800万元,冷水鱼养殖规模居全省首位。

走进商州区三岔河镇黄鱼沟村绿色智慧渔业工厂,恒温系统精准调控水温,循环水管道有序输送活水,智能监控屏实时更新鱼苗生长数据——现代科技与传统渔业的深度融合随处可见。

“鱼菜共生4.0智慧养殖系统真正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排放零污染’。”项目负责人赵海蒙向视察组介绍说,这座冷水鱼智慧养殖工厂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从设计到投产的全流程,配套建成的苗种繁育基地年孵化能力达516万尾,为西北地区优质鱼苗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沙河子镇食品产学研基地,年加工3000吨的冷水鱼项目正在加紧施工。该项目投资9450万元,建成后将实现精细分割、真空包装、冷链配送全流程标准化,可开发鱼子酱、生鱼片等高端产品,预计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

视察组认为,商州渔业产业起步态势良好、市场前景广阔,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对盘活村集体经济、拓宽生态价值转换路径、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规模较小、品牌影响力弱、产业链条短、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仍制约着渔业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区委常委、副区长陈新波通报全区智慧渔业工作开展情况时表示,希望委员们集智聚力,推动全区渔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全国渔业绿色循环示范基地。

“商州冷水冷泉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以渔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王志敏委员说,要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正视问题与短板,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马志高委员建议,应坚持规划引领,健全产业发展体系、智慧检测体系、风险管控体系,按照高标准、全产业链、绿色环保、智慧化要求,设立秦岭冷泉渔业发展专项基金或银行贴息贷款扶持基金,出台支持村集体经济参与的政策文件,形成政策合力。

“产业配套是促进渔业产业链条化发展的关键。”李刚彦委员建议,应完善现代化仓储物流体系,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系统谋划特色渔业品牌体系,构建区域公用品牌标准,严格质量管控,创新宣传模式,提升商州渔品市场竞争力。

“渔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白波委员建议,应实施人才强渔战略,组建秦岭冷水鱼产业专家工作站,建立“首席专家+技术团队”服务机制,筹划设立秦岭冷水鱼产业研究院,在院校开设冷水鱼养殖专业定向班,促进冷水鱼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从江苏盱眙到陕西商州创业的新农人,宋树红委员结合企业现状建议,应建立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协同机制,积极攻克本地苗种繁育技术难题,提升自主繁育能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审批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更多帮助,推动渔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视察组还建议,应探索股份合作、托管服务、务工就业等多元共赢模式,推动渔业与休闲观光、文旅体验等业态融合,开发“冷水鱼养殖观光—捕捞体验—美食品鉴”旅游线路,发展渔业科技馆、水族观赏馆、休闲垂钓园、渔家乐民宿等休闲渔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一场协商会议,凝聚了委员们的智慧和力量,彰显了政协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商州区政协主席闫争民表示,区政协将持续关注渔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深入开展调研协商,积极建言献策,为大力发展智慧渔业、打造全国渔业绿色循环示范基地、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