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县工作

深挖“冷水财富” 唱好乡村振兴“渔歌”

——商洛市政协督办重点提案记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7-14 07:26 【字体:

□ 记者 寇静 通讯员 朱源龙

近年来,商洛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借助冷泉资源大力推动冷水鱼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2024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1756吨,渔业经济总产值5.67亿元。其中,冷水鱼产量位居全省第一。

在今年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刘涛等市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推进设施渔业和冷水鱼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围绕产业规模小、品牌影响力弱、产业链条短、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加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发展“渔业+旅游”等建议。

为将提案建议落到实处,7月1日至2日,市政协副主席李建洲带领市政协委员、市直相关部门同志和渔业企业负责人,深入镇安县、商州区等地进行调研督办。

走进镇安县高锋镇渔坪村商洛宝东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清澈的泉水从山间流入标准化鱼池,金鳟、虹鳟、鲟鱼等在水中自在游曳。

“鱼池里的水来自渔洞河天然泉水,水温常年保持在14℃-18℃,水量充沛,呈弱碱性,富含硒、铁等微量元素,非常适合冷水鱼养殖。”渔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成介绍说,村上以水资源入股企业,村集体每年分红3万元。同时,以养殖区为中心配套建设户外露营基地、农耕文化体验区,带动了旅游发展,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探索渔旅融合、渔事体验、露营餐饮等多业态发展模式,让渔文旅融合在小村庄实现了大发展。”市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董长顺由衷感叹,“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是产业振兴。”

调研组来到镇安县鲤跃三产融合示范园,现代化厂房中整齐排列着鱼池,遥感智控集成系统、水下传感器和智能机器人协同工作,实时监测水温、溶氧等6项核心指标,通过AI模型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恒温调节、智能增氧、精准投喂、鱼病防治预警等功能。

调研组认为,三产融合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要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上规模、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冷水鱼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体系,做深做精“渔业+旅游”文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商州三岔河国渔三产示范园,一套“看不见”的智慧养鱼系统悄然“掌控”着园区的一切。

示范园负责人赵海蒙介绍说,鱼菜共生4.0智慧养殖系统通过5G传输与AI决策系统,实现了水质监测、精准投喂、环境调控等环节全自动化运行,这种集约化养殖模式使单位水体产量提升到50至70公斤,较传统养殖增效近10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体现。”李琳委员建议,进一步推广智慧养殖系统,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渔业发展全过程,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提案督办会上,主办单位商洛市农业农村局同志介绍了提案办理情况及工作计划。调研组成员与承办单位同志充分协商沟通提出意见建议,为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广泛凝聚共识。

“商洛的渔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冷水鱼养殖规模都跑到全省第一了。”市政府研究中心副主任齐昌呼吁,全面摸清渔业资源现状、分布特质和发展程度,出台商洛渔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实施路径、结构框架及重点任务,为产业稳健发展筑牢根基。

“商州区腰市镇小龙虾与水稻的立体种养模式,商南依托金丝峡国家5A级景区打造丹江滔河流域冷水鱼养殖经济带等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农工党商洛市委会副主委魏东建议,推广应用多品种立体生态套养、跑道式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共建共享生态经济。

“出台冷水鱼养殖产业在土地使用、新产品开发、资金筹措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持续优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助力更多渔业企业升级。”民盟商洛市总支副主委耿华建议。

“商洛有20多个水产品品牌。其中,商南三文鱼、山阳鲟鱼等5个水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刘涛委员建议,加强“秦岭冷泉鱼”品牌建设和推广,通过冷水鱼文化节、农产品展销会、渔业博览会等多种渠道推进品牌建设。

商洛洛泽木园林有限公司负责人田晓锋以所在公司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为例,希望得到政策性贷款支持、项目申报支持,由相关部门牵线搭桥,推广先进的种苗培育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养殖户的种苗培育能力。

听取与会人员建议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畜牧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叶赟表示,将认真梳理委员们的意见建议,结合提案建议,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李建洲表示,提案办理的过程也是推动工作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各单位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提案办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