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眼镜”问题——
委员们在“爱眼小屋”开展“微调研”活动
□ 记者 蒋维博 文/图
“全市首个‘爱眼小屋’建成一个月了,这为校园近视防控提供了可推广的样板,咱们去看看,出出主意,把好事办好。”6月26日,铜川市政协副主席王晓刚通过电话向几位委员发出调研邀约。
当日下午三点,王栓兴、倪亚林等委员齐聚铜川新区文家明德小学,薛小宇委员则在校内“爱眼小屋”迎接委员们的到来。一场微调研、微协商活动正悄然展开。
“爱眼小屋”是市政协委员薛小宇自筹资金,文家明德小学提供场地,双方合力打造的近视防控科普平台,可为学生提供视力检测、用眼习惯评估、护眼知识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调研中,委员们实地观摩了视力筛查流程,体验了“爱眼小屋”研发的“护眼儿歌”“矫姿互动游戏”等特色项目。孩子们在儿歌声中学习护眼知识、在互动游戏中纠正不良坐姿,这种寓教于乐的科普模式让委员们眼前一亮。
“我们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掌握护眼知识。”薛小宇介绍,“爱眼小屋”通过“家校医”三方联动机制,为文家明德小学千余名学生建立动态视力档案,通过“筛查-干预-跟踪”全链条服务,形成全方位近视防控屏障。“预防近视,不至是一副眼镜。”薛小宇说。
“爱眼小屋”建在校园里,如何让外边的孩子走进来,做到“屋”尽其用?调研中有委员发问,文家明德小学校长文刚说,学校开辟了“绿色通道”,推动学校与周边社区共建“护眼驿站”,并利用假期为居民提供公益服务,扩大受益群体。
全市首家“爱眼小屋”落户文家明德小学,校方给予了足够支持,文刚表示,借助“爱眼小屋”阵地作用,学校将青少年近视防控作为办学特色品牌加以推进,同时将视力筛查数据与学校健康课程联动,进行课题攻关,为全市校园近视防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如何让“小阵地”释放出“大能量”,委员们围坐一起,结合调研发现,围绕“预防低龄儿童近视,提升‘爱眼小屋’功能”主题召开微协商座谈会。
“建议将‘爱眼小屋’模式复制推广到全市。”王栓兴委员建议,“将‘爱眼小屋’纳入全市‘民生实事’,联合教育、卫健、关工委等部门同步推进,让这一创新模式惠及更多孩子。”
“‘爱眼小屋’是政协委员履职为民的实践平台,薛小宇委员自筹资金的行为值得肯定,但长期来看,需要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为确保资金可持续,倪亚林委员建议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
光线是影响视力的关键因素,有委员建议,开展教室照明系统普查,全面升级教室照明系统,采用防蓝光LED光源,确保用眼环境符合国家标准。同时,把改善家庭用光条件提到议事日程。
座谈中,委员们还关注到学生的用眼习惯问题,建议普及“视力守护必修课”,通过线上平台向家长强制推送相关课程。“我们开发了‘护眼App’,家长可以实时查看孩子的视力数据。”薛小宇向其他委员展示了“护眼App”的应用界面。这款应用不仅能记录视力变化,还能根据数据给出个性化的护眼建议。
暑期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关键窗口期,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假期中小学生近视发生率平均增幅高达11.3%。为此,薛小宇委员连夜撰写了《关于开展“暑期儿童青少年视力守护专项行动”的建议》的提案,呼吁夯实家校协同“责任链”、构建社会多方“支持网”,切实守护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防线。
“‘爱眼小屋’是‘小切口解决大民生’的典范,呵护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需凝聚多方力量。”王晓刚总结道,这次“微调研”让大家看到了基层创新的活力,也找到了履职尽责的着力点,守护孩子“睛”彩未来,需要委员们持续关注、久久为功。
临别时,一群小学生正在“爱眼小屋”里做着视力矫正训练。委员们驻足观看,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间90平方米的小屋承载了守护孩子们光明未来的希望,也见证了政协委员履职为民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