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县工作

借力文史资源 润育家国情怀

——延安市宝塔区政协活化文史资料的实践探索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8-08 08:37 【字体:

□ 记者 唐冰 贺鹏飞 白小芳

老式放映机、鹦鹉牌自行车、琳琅满目的小人书、泛黄的高低组合柜……在延安市新区第二小学的校园里,藏着一座别具一格的“博物馆”——延安生活馆。它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育人的创新实践场所,更是政协组织发挥文史育人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

这座特殊“博物馆”的诞生,要从2023年说起。为更好发挥政协文史资料“育人”功能、探索活化利用的有效路径,宝塔区政协经协商调研,决定在延安市新区第二小学创建延安生活馆暨文史育人基地。

目标确定,然而,“缺经验、如何建”的现实难题摆在了大家面前。为此,宝塔区政协组织部分区政协委员及机关干部专程外出学习观摩。

“归途中,大家就如何建馆热烈讨论、积极献策:那就是发扬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及做法加快我们馆的建设。”

“回来后,大家迅速行动起来,搞设计、拿方案,包括搬运、摆放物品等全部工作都由学校老师来完成。两个月来,老师们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时间,夜以继日地忙碌在工作岗位上,高巧玲校长、郭海军主任成天泡在馆里面指导,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

宝塔区政协副主席刘敏伟在其撰写的《延安生活馆记》一文中,详细记述了筹建期间相关准备工作。

2023年7月12日,这座凝聚着政协智慧与汗水的特色展馆正式开馆。展馆以20世纪50至80年代为时间轴线,精心打造了《窑洞人家》《露天影院》等十个主题展区,通过场景还原、实物展示等方式,生动再现了延安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画卷。

宝塔区政协委员、延安市新区第二小学校长高巧玲介绍说:“生活馆通过还原不同年代的家庭场景与生活风貌,让孩子们在参观对比中沉浸式感受老一辈的艰苦奋斗岁月,愈发懂得幸福生活是奋斗得来的,听党话、跟党走的爱国种子也悄然在心中扎根。”

“活化”不止于展陈。在延安生活馆里,孩子们不仅是参观者,更是讲解员,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的转变。

“如果说过去的学习对孩子们而言是一次性的,那么当下的学习则必须是对资源的再学习与转化。对孩子们来说,学习更需要一个深入的转化运用过程。”高巧玲说,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持“扎根黄土地,润育中国心”的教育初心,将延安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入课堂,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思政课程与活动。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领悟延安精神,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政协文史进校园的目标高度契合。

一年级学生走进革命旧址触摸“延安十三年”红色记忆,在枣园窑洞前聆听革命故事;二年级通过实物展陈、老照片对比等方式,直观感受“新中国史”辉煌成就;三年级探究“改革开放史”带来的时代变迁;四年级开展“党史”主题项目式学习,用童趣方式绘制党的百年征程;五年级聚焦“发展史”,通过数据对比感受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六年级系统梳理“近现代史”,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链条。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带着各自的学习成果到全校各班当小老师作讲解。学习难度的设置有经验可循,但学习容量丝毫未减。”高巧玲说,通过实地寻访延安各个旧址,孩子们积累了上万份寻访记录单,此外还走进科技馆、污水处理厂、法院等场所,将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职业角色、生活体验紧密相连。

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有益补充,延安生活馆里的“老物件”不仅记录着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变迁,同时也帮助孩子们串联起历史发展的脉络。据了解,这座特殊“博物馆”的建设在我省尚属首例。

“立德树人并非空洞的口号,它植根于孩子们生活中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深入实践。”高巧玲表示,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深入且接地气的史实资料,宝塔区政协付出了诸多努力。接下来,将更好地立足职责使命、凝聚更广泛力量,推动延安生活馆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