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政协建言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小记
□ 实习记者 庞浩楠 通讯员 马亮 张宏艳 记者 唐冰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推进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是破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均问题的有效途径。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近日,平利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联合县教体局等多部门负责人,围绕“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议题开展协商议政,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把脉开方”。
老县镇中心小学是平利县教共体核心校之一,承担着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学校发展的重任。调研组详细察看了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情况,重点了解教育资源共享、师资力量配备等具体举措和实施成效。
随后,调研组又前往另一教共体核心校——经开实验初级中学及其成员校长安初级中学。调研组成员对经开实验初级中学的现代化设施和清晰高效的运行架构印象深刻,对经开实验初级中学帮扶成员校开展硬件建设的做法给予肯定,“硬件是基础,教师走教驻教常态化、教研深度联动,才是提升成员校‘造血功能’的关键。”
在县城关小学,一场“空中课堂”正在实时直播,农村成员校的学生通过屏幕跟随城区名师认真学习英语。委员们了解到,该校整合资金为成员校实施了运动场改造、屋顶防水、教师宿办室空调配备等项目,实现了教共体“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发展目标。
实地调研刚刚结束,座谈会随即召开。调研组成员与县教体局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围坐一堂,直面教共体建设的短板不足,共商破解之策。
“全县9个教共体已覆盖26所义务教育学校,2025年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120余名教师参与走教……”县教体局负责同志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空中课堂”信息化设备老旧、项目谋划缺乏长远眼光、部分学校内控管理薄弱、资源共享深广度不足、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
编制与人事瓶颈如何疏通?县编办、人社局有关负责人回应委员关切。委员建议,建好用好教育专项编制周转池,统筹岗位设置与考核比例,明确并保障交流教师待遇,用切实的待遇保障和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解除教师流动后顾之忧。
经费保障与监管短板如何补齐?县财政局、审计局负责同志详细记录委员们关于出台经费管理办法、规范账户流程,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财政补助+教共体调剂”兜底机制、强化绩效管理等意见建议,努力做到“资金既要保障到位,更要用得规范透明、管得严格有效,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花出实效”。
资源优化与长效机制难点如何突破?县教体局、发改局负责同志与委员们深入交流,达成共识:更新“空中课堂”硬件并提升应用能力;精准引才育才,推进“县管校聘”及校长职级制改革;把项目谋划纳入“十五五”规划,建立智慧校园、产教融合等项目储备库;推动教共体从“形式联合”转向“内涵共建”,依托“名师工作室”培养青年教师,加强宣传提升社会认同。
政策落地与监管薄弱环节如何强化?县纪委监委、县组织部、县审计局、县宣传部等部门积极回应委员建议,强化“校园餐”、教辅征订等重点领域监督,以党建引领发展,加强典型宣传。
此次调研既是对全县教共体建设成效的一次“全面体检”,更是凝聚共识、汇聚发展合力的一次“总动员”。从体制机制的“破冰”到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师资流动的“畅通”到协同发展的“长效”,调研组将收集到的问题、梳理出的意见建议整理形成专题报告,为开展好县政协十届十六次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均衡是最大的民生,教共体建设任重道远。”调研组表示,下一步,县政协将以此次专题调研形成的报告为抓手,持续跟踪问效,通过“回头看”督查调研成果落地情况,以“再协商”推动难点问题攻坚,推动各部门将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各方协同发力,下好城乡教育“一盘棋”、画好协同发展“同心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