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乃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国内国际,抓好城乡融合、区域联动,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如何有力有效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战略部署,做好城乡融合“大文章”,推动宝鸡高质量发展?聚焦这一中心任务,宝鸡市政协开展深入调研,结合存在的短板弱项建言献策。
存在问题
统筹不力规划滞后。目前,全市城乡融合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各县区大多数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就城乡融合的性质而言,属于统揽全局的工作,牵头部门无法完成顶层设计、任务下达、督促落实、协调配合工作。虽然市、县已经作出城乡融合发展规划,但在规划设计中,存在县城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等问题。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向城市的多,流向乡村的少。区域布局谋划不足,点多面少、线更少,如受行政区划限制,联村联镇规划发展较少。
产业不优增收不稳。从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分析,劳务输出收入即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增收的70%,进城务工人员占农村青壮年的70%,但目前经济低迷,就业机会减少,收入不稳。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的医保、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机制保障不完善,难以融入城市;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儿童的教育缺乏依靠,导致进城务工人员难以安心留在城市。经营性收入即依靠土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收入,是农民生活维持稳定的基础,占农民收入的20%左右,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市场营销等条件制约,农业生产效益低,多数仅处于维持基本生活阶段,只有少部分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从中受益获利。转移支付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有份额较低,究其原因,是城乡要素流动不畅、乡村人才短缺、资金聚集城镇、城镇辐射带动不强。文旅等三产融合人气不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产品产业链存在短板,进城渠道不畅。
公共服务存在短板。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在医疗技术、设备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设备陈旧,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群众看病就医不便。社会保障水平不一致,城乡居民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方面的保障水平存在差异。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较低,保障范围较窄,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在社会治理中,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在自治中,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不足;在法治中,存在“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在德治中,陈规陋习如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婚丧嫁娶、封建迷信活动泛滥等问题亟待解决。
对策建议
规划先行,布好空间融合。首先,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建议市县由党委副书记、政府常委副市长(常务副县区长)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做好城乡融合顶层设计、目标确定、任务下达、督察落实、协调配合等工作,确保城乡融合推进工作方向正确、规划科学、落实有力、配合紧密、效果务实。其次,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在空间布局上,要以县城为核心发挥其承接城市、辐射乡村功能定位,增强县城转移人口、吸纳就业、以城带乡、以工带农的综合承载能力。要以特色小镇为连接点,探索符合区域实际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要依据区域内自然条件、区位特征、资源优势、文化传统等优势,精准定位、突出特色、聚集人气。按照人往哪里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往哪里配的原则,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要以村庄规划建设为辐射点,做实城乡融合。要综合考虑城郊融合、聚集提升、特色保护、保留改善、搬迁撤并等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趋势,抓好乡村基础设施与规划,提升乡村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建议市县两级设立城乡融合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县镇村顶层设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
增收为要,抓好产业融合。首先,要解决好劳务输出中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医保、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使其融入城市。要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在求职就业方面,以技提薪,让进城务工人员有稳定工作、稳定收入,使其留在城市。同时,对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要加大关爱力度,解决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等问题,使进城务工人员安心留在城市;破除体制性障碍,把农民变市民。其次,要解决好农业生产效益低的问题,要从培养职业农民抓起,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社会服务等各行各业,都有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借鉴厦门市集美区李林村的经验做法,集体经济牵头,招引运营企业进驻,形成集娱乐休闲、网红打卡、学研、旅游、餐饮、加工等于一体的农文旅工城乡融合示范区。要借鉴学习福建泉州蟳埔渔村发展簪花产业经验,注重培养农村非遗传承、民间主播、跟拍旅游等新兴业态。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优势资源,为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动力。两活(盘活资源、激活主体)措施的出台为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提供了政策依据。
政策支持,推进社会融合。一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二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改善医疗设施设备条件,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建立城乡医疗卫生人才交流机制,鼓励城市医务人员到农村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待遇。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将农村居民纳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标准,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因地制宜,提升治理融合。建强农村带头人队伍,不断发挥党员队伍和能人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提升农村依法治理水平,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依法维权;用法律理性处理民事纠纷,不盲目冲动;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守住法律底线。强化乡村治理中德润的聚力作用。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突出农耕农味农趣,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的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反对高价彩礼,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作者系宝鸡市政协农业农村和人资环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