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县工作

助力绿水青山“好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好价值”

——镇安县政协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综述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8-29 07:29 【字体:

□ 记者 王斌 通讯员 李成 陈维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为更好地践行这一理念,镇安县政协聚焦生态功能县定位,把《关于推动镇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提案》作为2025年县政协“1号提案”,通过提、立、督、办、评等提案征办环节,助力“22℃镇安”绿水青山“好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好价值”。

蓄势破冰 精准选题

镇安县政协抢抓商洛作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机遇,围绕有效促进生态产品增值提效、增值变现、增值溢价等,组织50多名委员深入开展“进机关、进城镇、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的“五进”调研活动。

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县政协决定将切入点定在让绿水青山“生金淌银”上,从销售农产品到发展林下经济、生态康养,再到实施林权改革、碳汇交易等,列出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100多条,经过整理打磨,形成《关于推动镇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提案》。

“‘一号提案’的确定吸纳了各界智慧和建议,政协委员的‘履职作业’必须心系国之大者和民生关切,要见证政协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县政协副主席项晴说。

高效办理 化蝶嬗变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镇安县政协就“一号提案”对症开出了“四剂药方”。

变“生态好水”为“经济活水”。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引进国网新源公司投资88.5亿元,建成陕西第一个抽水蓄能电站—月河抽水蓄能电站,年实现产值16.7亿元、税收1.3亿元。吸引创业成功人士返乡投资4.9亿元,建设“养加销、农文旅”一体化鲤跃智慧三产融合产业园,年可实现产值5.3亿元、税收3000万元。同时,积极探索水权改革,达成陕南三市首单水权交易,让“沉睡”的水资源活起来。

变“生态资产”为“金融资本”。通过“双机制”创新—全市首建生态价值转化中心、全省首创“生态贷”体系,构建县、镇、村三级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完成全域农户及绿色企业生态资产评估,开发“茶叶贷”“烤烟贷”等“生态贷+”金融产品7类,实现授信35.7亿元,累计放款4.3亿元,惠及23户绿色企业及1496户农户。

变“生态产品”为“溢价商品”。坚持政府主推、企业主体、行业主抓、市场主导,推进“镇安真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吸纳16家企业入驻,构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框架。建成标准化有机种植基地15个、5.84万亩,认证有机企业11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核准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认证国家绿色食品产品3个,认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实现有机产品产值1.5亿元,依托品牌认证实现平均溢价率超50%。

变“生态风景”为“美好钱景”。建成国家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3个、国家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3个,获中国天然氧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生态旅游荣誉称号,推动“来安去安·小城镇安”康养品牌建设。全县培育形成11个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其中,《有机认证助推生态产品增值溢价》获评全国优良案例。

完善机制 畅通路径

如何盘活生态资源,完善核算体系,让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馈赠,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从提案收集建档到推进落实,一项项影响“两山”转换的通道被打通。

深化GEP核算,让生态价值“有价可询”。开展生态产品普查,编制涵盖森林、河流、田地、矿产等资源的目录清单,完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数据库及信息管理平台,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和方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一键式”精准计量;将GEP核算结果纳入生态补偿、损害赔偿、政绩考核、GEP项目融资体系,探索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与GEP挂钩机制,推动核算结果向生态保护补偿、绿色绩效考核评价等多场景应用,充分释放生态价值经济效益。

立足资源优势,让生态价值“有物可依”。实施秦岭区域矿山整治三年行动,开发林业碳汇资源项目,探索创新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实现“碳库”变“钱库”转化;推行水质和水量挂钩的资金分配模式,深化水权改革,激活水权交易市场,盘活“水经济”价值链;以“秦岭最佳康养会客厅”为目标,招引秦岭天池等项目,策划马拉松赛、木王山杜鹃花季等特色活动,发挥陈彦、方英文等文化名人效应,开发非遗演艺、镇安特色文艺精品、文创产品,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双赢。

搭建交易平台,让生态价值“有径可转”。建立生态产品资源交易平台,与科研机构、高校深度合作注入科技活水;以“镇安大板栗”“象园茶”“云盖寺挂面”等特色品牌为基础,打造“秦岭山耕、山泉、山居、山景”等区域公用品牌,构建“区域+企业+产品”三级品牌体系,提升生态产品文化附加值与市场溢价;探索建立VEP项目贷、商标贷、水权贷等多种金融模式,打通GEP、VEP核算结果与金融授信通道,实施绿色信贷利率优惠,引导资金流向低碳节约领域,以金融“活水”赋能生态价值转化。

健全共享机制,让生态价值“有损可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的转移支付,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协议,建立“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四级利益机制,设立生态产品收益反哺专项,落实损害担责机制,规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认定与鉴定评估流程,形成生态价值转化的系统集成效应。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