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政协聚焦打好“八场硬仗”协商议政侧记
□ 记者 蒋维博
11月13日,铜川市政协就推动体教融合工作开展民主监督。此前,市政协还组织委员就农村供水、矿山治理等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灵活运用视察监督等形式开展协商议政,助力打好问题整改硬仗,助推党委政府工作安排落地见效。
今年以来,铜川市政协紧扣市委、市政府深化“三个年”活动、打好“八场硬仗”工作安排,以年度协商计划为作战图,组织委员深入产业一线、田间地头、社区网格,通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民主监督等多种形式,形成“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的履职矩阵,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聚焦“硬仗”靶心
协商议题精准破题
翻开铜川市政协今年的协商计划,“问题导向”与“系统思维”贯穿始终。围绕深化“三个年”活动、打好“八场硬仗”重点任务,铜川市政协精选出8项核心协商议题——从“推动优势产业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从“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到“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既呼应国家战略,如西安都市圈、乡村振兴等领域,又扎根铜川实际,如铝产业升级、矿山治理等方面,以“小切口”服务“大战略”。
“选题紧扣市委全会‘六大战略’‘三大产业集群’目标,每一项都瞄准铜川转型发展的关键处、民生关切的要害点。”铜川市政协秘书长宋敬说,这种“精准滴灌”式的议题设置,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创新。
深入一线调研
把准脉搏开良方
协商议政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铜川市政协各专委会组建委员调研专班,深入产业一线“解剖麻雀”:在推动产业协同中,调研组兵分两路走访隆基光伏、装配式建材基地,与企业技术骨干促膝长谈,形成8份覆盖一二三产的专项调研报告。为破解基层应急管理难题,委员们走进市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耀州区东站社区,实地察看“2+2+N”模式运行实效。围绕农民增收,调研足迹遍布青砧苗木基地、电商直播小镇,对标宝鸡、苏州等地学习先进经验,为破解“产业规模小”“人才匮乏”等痛点寻找对策良方。
“调研不是走过场,而是要把‘泥土味’的建议带上市政协议政桌。”参与西安都市圈调研的郑升明委员深有感触。通过对比西安、咸阳等兄弟城市产业协同机制,调研组不仅梳理出“要素虹吸”“规划衔接不畅”等共性问题,更挖掘出“西安研发—铜川转化”的独特优势。
协商“火花”迸发
助力发展见实效
在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的发言直击要害、妙语频出:针对铝产业初级产品占比高的问题,肖优胜委员建议“向绿而行、向链延伸”,推广再生铝循环技术,在铜川布局精密零部件基地。聚焦教育均衡,杨永乐委员提出“集团化办学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推动本土名校与“云校+”课程深度融合。讨论农民增收时,王策委员呼吁“农文旅+非遗”融合,打造“耀瓷工坊+农产品定制”特色民宿,让乡土文化成为增收新引擎。
协商成果转化同样“掷地有声”。市政协建立“回头看”机制,对矿山治理、农村供水等热点问题开展提案监督、视察监督。围绕“西安研发—铜川转化”,推动建立“创新飞地”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建言成果被市发展改革委纳入铜川“十五五”规划。在基层应急管理领域,委员建议的“15分钟应急支援圈”“智能监测设备操作培训”等举措,已被纳入市政府政策制定日程。
市政协还创新建立“调研—协商—转化”闭环机制:各专委会组建委员调研专班,形成高质量报告。通过视察监督、提案监督跟踪问效,对矿山治理、农村供水等热点问题开展民主监督。
凝聚共识共为
画出最大同心圆
“协商议政不仅是‘议’,更是‘聚’。”铜川市政协主席刘西林强调,要通过民主协商凝聚发展合力。在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专题协商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郑富超现场回应委员关切,明确将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推动交通互联、公共服务共建。在基层应急管理座谈会上,委员建议的“党建+应急”“风险隐患一张图”等模式,得到相关部门积极采纳。
从高铁飞驰到产业协同,从课堂改革到应急管理,铜川市政协正以协商民主的生动实践,书写着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政协智慧正转化为推动“八场硬仗”攻坚突破的实际成效。正如刘西林所言:“我们要以‘政协之能’服务‘转型之需’,让每一份建议都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铜川篇章贡献政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