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县工作

厚植驼城文脉 彰显政协担当

——榆林市政协文史工作亮点扫描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11-20 09:21 【字体:

□ 记者 许鹏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文史工作锚定方向、擘画蓝图。

近年来,榆林市政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深入挖掘和保护榆林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开展系统性的文史工作,为这座千年古城筑牢文化根基。

他们以“三年八十卷一书一库两馆”为目标,编撰出版《榆林历史文化丛书》等系列文史资料,建立榆林文史人才库,打造文史馆和名人馆,在厚植驼城文化根脉、留存榆林历史记忆中彰显政协担当,在挖掘、保护、传承地方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政治领航

筑牢“文史为基”的思想根基

近年来,榆林市政协始终把政治属性作为文史工作的第一属性,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贯穿文史工作全过程,以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确保文史工作始终与党同心、与时代同步。

高擎思想旗帜,把准文史工作“定盘星”。榆林市政协党组将文史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清单,专题研究重大选题、征集规划、编撰审定等关键事项,严格遵循文史资料“亲历、亲见、亲闻”原则,确保每一部史料都经得起历史检验、符合时代要求;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政协文史工作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深度融合,确保文史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行。

强化党建引领,激活文史工作“新引擎”。榆林市政协全面落实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全覆盖的“两个全覆盖”要求,将党建工作与文史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充分发挥党员委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开展“四下基层”调研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古镇村落挖掘鲜活史料;开设“文史+党建”专题党课,将榆林革命史、文化史融入党性教育,既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又为文史工作注入红色动能,实现“党建红”与“文史韵”同频共振。

统筹协同推进,构建文史工作“大格局”。榆林市政协主动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将《榆林历史文化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编纂列为全市重大文化工程,构建“市委市政府主导、市政协牵头、市县两级联动、专家学者参与”的工作体系,形成“上下一心、协同发力”的文史工作新格局。

深耕主业

打造“榆林记忆”的文化标杆

近年来,榆林市政协以“抢救性保护、系统性整理、创新性呈现”为原则,深耕文史征编主业,用一部部精品力作勾勒出榆林历史脉络、彰显地域文化魅力,让千年驼城的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匠心编撰《丛书》,铸就榆林文化“百科全书”。《丛书》涵盖历史沿革、文化传承、民俗风情、经济发展、生态变迁、人物事迹等核心领域共计26卷,堪称一部系统完整的“榆林历史文化百科全书”。该书的编印出版既为传承榆林“忠勇坚韧、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提供了鲜活载体,为当代人读懂榆林、热爱榆林筑牢了文化根基,更能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榆林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与历史智慧。

聚焦“一县一品牌”,绘就镇村风貌“全景画卷”。为留住乡愁古韵、守护好乡土记忆,《丛书》创新推出“一县一品牌”编撰模式,组织市县两级政协联合编撰《榆林市镇村风貌》。全书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记录方式,全面梳理全市所辖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社区(居委会)的历史脉络、文化肌理、地理特征、物产禀赋、名人轶事、古迹遗存等核心信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一村一故事、一镇一风情”跃然纸上。

挖掘特色史料,擦亮地域文化“独特标识”。榆林市政协立足榆林“边塞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交融的独特优势,系统性挖掘整理特色文史资料;精心策划编撰并出版《走进榆林的他乡人》《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建设家乡的榆林人》三套系列书籍,充分展现了不同群体与榆林的发展故事;编撰出版《品墨李棠》《品墨雪樵》《神工匠艺》等展现本土文人风骨及特色历史文化的书籍近30册;同时构建“榆林人物谱系”,形成《榆林党政军机构及领导人名录》《榆林市革命烈士名录》等五大系列名录,以人物为脉络串联榆林发展史诗,让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更加鲜明。

创新发展

激活“文史赋能”的实践价值

近年来,榆林市政协打破“重编撰、轻转化”的传统模式,以“建队伍、建平台、促应用”为路径,推动文史成果从“书斋”走向“大众”,从“史料”变为“资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建强“人才库”,夯实文史工作“智力基石”。榆林市政协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将《丛书》编撰专家、地方文化学者、基层文史爱好者等纳入“榆林文史人才库”,择优组建一支200余人的高素质文史工作者队伍;建立“专家评审+基层调研+动态更新”机制,既邀请省内外权威专家为史料真实性、学术性把关,又吸纳熟悉本土情况的“民间达人”挖掘鲜活故事,形成“专业力量+民间智慧”互补的人才格局,为文史工作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打造“两馆”平台,搭建文化展示“重要窗口”。榆林市政协在榆林市图书馆创新打造集征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于一体的文史馆与名人馆,将文史成果从“文字”转化为“场景”。文史馆系统陈列《丛书》及各类特色史料,通过实物展陈、多媒体互动等形式,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榆林历史;名人馆聚焦榆林古今杰出人物,以“人物故事+时代背景”的方式,展现榆林人的精神谱系。

赋能发展大局,释放文史工作“资政效能”。榆林市政协围绕“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主题,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形成《榆林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提出了“以文史资源赋能景区建设”“打造边塞文化旅游线路”等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和采纳;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关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带题调研的决策部署,锚定“民族融合”核心定位,形成《关于推动榆林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为榆林从“能源高地”转向“文旅胜地”积极建言献策;撰写《关于全市特色文史资料工作开展情况的视察报告》,着力推动文史资源与乡村振兴、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以史资政、以文赋能”。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的历史时期,榆林市政协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赓续历史文脉,厚植文化根脉,把千年驼城的历史智慧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建设“文化强市”作出人民政协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