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玲(左三)向全省各地妇联主席分享调解家庭矛盾的经验做法
□ 记者 韩璋 樊星
“张委员你在哪?我是咱们派出所的小简,这里有一个家庭纠纷案件需要你帮忙调解,你现在方便过来一下吗?”……2月18日晚10时,忙碌完养老院查房工作的渭南市政协委员张小玲刚一回到办公室,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在简单了解了事情经过后,张小玲顾不上换下工作服便赶往派出所。
张小玲是渭南市政协经济委委员工作室负责人、临渭区鹏程老年公寓院长,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调解和救助工作已达39年,像这样的“临时召唤”她早已习以为常。在白天她是老年公寓的院长,用温柔与专业守护着百位老人的幸福晚年;在夜晚她又化身“心灵摆渡人”,帮助一个又一个家庭走出泥沼。
在派出所,张小玲了解到,辖区居民张飞嗜酒成瘾,经常与妻子发生激烈冲突,不是菜刀相对,就是打砸东西,搞得小区四邻不安。作为心理咨询师,张小玲敏锐察觉到,常年酗酒的张飞,是借酒精释放婚姻中被过度束缚的窒息感,而妻子则是出于对安全感的极度渴求。
调解室里,张飞两眼通红,眼神里满是自暴自弃的麻木,把张小玲递来的水杯狠狠地摔在地上,“别假惺惺的!我早就烂透了!”而妻子则抱着年幼的孩子蜷缩在角落,泪水滴落在孩子颤抖的肩头,眼前一幕刺痛了张小玲的心。更令人揪心的是,张飞年迈的父母佝偻着背挡在门口,老父亲眼里充满绝望,对张小玲说:“闺女,别白费力气了,张飞没救了……”
此后的日子里,张小玲成了张飞家的“常客”。她每天下班都会到张飞家转一转,即便换来的是闭门羹或辱骂,她也始终没有放弃。有一天,天上下着大雨,张小玲赶到张飞家时浑身已经湿透,站在门口刚要敲门时,门内却传来张飞愤怒的嘶吼声。听着门内的声音,张小玲默默地站在原地,任雨水顺着发梢滴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天的努力,张飞终于打开大门让张小玲进入家里。
凭着多年的调解工作经验,张小玲用真诚打动了张飞夫妻二人,张飞哽咽着说“我只是想喘口气”,妻子也含泪承认“我只是害怕失去”,至此困扰在张飞夫妻二人中间的心结彻底被打开。
随即,一场持续半年的心理重建工程悄然启动。张小玲积极联系,争取各方资源,为张飞争取到保安岗位,并协调委员企业赊销货物,让张飞摆起夜市摊位,以增加家庭收入。摆摊之始,张飞的摊位前客流稀疏,张小玲就自掏腰包请家人消费。一次天降暴雨,张小玲帮着张飞收拾东西。看着张飞沮丧地蹲在地上抹脸,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张小玲强忍着心中的酸涩,将湿透的外套披在张飞身上,鼓励说:“你看,风雨再大,咱们也能扛过去。”
“我就是要让张飞忙起来,不想酒。”谈及自己在调解中运用的这些小计谋,张小玲笑着说,我就是要用委员的热忱和赤诚,教会这个迷失的年轻人重新拥抱生活。截止发稿,张飞已经四个多月滴酒未进,夫妻关系重归和睦。
据了解,39年来,张小玲的足迹遍布临渭区、高新区、华州区、澄城县等地,累计捐款捐物40余万元,为家庭困难妇女儿童提供吃住行、心理疏导、维权、安置就业等服务,先后救助家庭困难妇女儿童1300余人,累计帮助1650余名妇女维权,挽救近300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