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樊星 韩璋
渭北旱塬的风沙,深深刻印在他的记忆里;爷爷垦荒种谷的身影,藏着他对土地最深的眷恋。这位从“十年九旱”的贫瘠土地上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带着对粮食的敬畏和对父老乡亲的牵挂,从单打独斗的创业者逐渐成长为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领头人,用一粒谷子串联起黄土塬上的“致富经”。他就是澄城县政协委员李会军。
从“饿肚子”到“装满仓”
“又是个光葫芦!男娃娃饭量大,现在粮食这么短缺,让娃吃啥呀?”爷爷这句叹息,是李会军对“饥饿”最早的认知。童年里,爷爷在荒沟垦荒种谷的背影、弥留之际塞给他的玉米馍、那句“我娃吃了就能长大”的嘱托,像钢针一样深深扎进他心里。这份痛,让他对“粮食”二字有了超越常人的沉重理解——粮食不仅是果腹的口粮,更是黄土塬人活下去的希望。
高中毕业后,李会军打过零工、跑过销售,在建筑行业赚到“第一桶金”后,却始终放不下家乡的贫瘠。看着村里不通高压电、没有安全用水、土路坑洼的模样,他在“个人富”与“全村富”的抉择中毅然选择返乡。“爷爷用谷子救了我,我要用谷子救家乡。”渭北旱塬耐旱的谷子成了李会军眼里的“金种子”——这里昼夜温差大、光照足,种出的小米米油厚、醇香养胃,远近为名。守着这么好的资源,何不让小米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谷”?
从“小颗粒”到“大产业”
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让李会军打开了思路。“农村可以大有作为!”带着绿色种植、市场营销的新理念,他一头扎进谷子产业:注册“粟味香”“壶梯山”商标,成立金粒香农业有限公司和水莲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合作社+公司+农户+贫困户”模式,推行“五个统一”服务体系——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有机肥、统一富硒、统一产销,从源头把控小米品质,让黄土塬的小米有了“身份证”。
为让乡亲们真正受益,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的标准收购社员谷子,确保农户有利可图。凭借科学种植技术,每亩谷子产量稳定达到500斤,每亩净利润达700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越来越多农户加入进来。
他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一边引入“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提升产量,用流水线作业保证小米纯净度;一边带着小米闯展会、拓市场,在上海、江苏、西安等地设立销售点,开通线上平台,让“金砖小米”成为消费者青睐的养生佳品。短短几年,谷子种植面积从600亩扩大到2100亩,带动33个村、168户农户脱贫致富,合作社年收入超200万元,昔日的“救命粮”成了乡亲们的“致富粮”。
从“个人行”到“众人行”
“创业的终点从来不是个人的功成名就,而是肩上‘双向奔赴’沉甸甸的责任。”作为政协委员,李会军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带着黄土塬的“烟火气”走进议政殿堂,为农业产业发展发声,把政策的温度带回田间地头;他记得“修通村路”的承诺,更践行着“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的初心。如今,水莲古村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贫困户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小米加工厂的机器声里藏着乡亲们的笑声。
从爷爷垦荒的那片荒沟,到如今千亩谷子田的金黄;从童年“饿肚子”的记忆,到乡亲们“每亩净赚700元”的踏实,李会军用一粒谷子诠释着“黄土生金”的信仰。这位从渭北旱塬走出来的政协委员,就像他种出的小米,朴实无华却饱含力量——用对故土的眷恋作根,以带动致富的初心为肥,在黄土塬上种出希望,也种出了一名基层政协委员最动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