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杨正国委员:进一步破解转化瓶颈 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9-10 08:50 【字体:

7、杨正国(1611114)-20250910085028.jpg

□ 记者 马尤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纳入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纲领文件。今年6月,省科技厅印发《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6年底,培育认定6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概念验证,是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新型载体。通过概念验证,可以助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瓶颈。

“概念验证中心就像一个‘筛子’,在精挑细选出有望成功产业化的技术成果的同时,也及时筛掉了那些难以市场化的‘概念’。”省政协委员、西安艾尔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正国这样形容道。他认为,目前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仍未成熟,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希望在“十五五”期间,持续聚焦“种子期”“发育期”平台闯关,扶科技成果“上马”。

从事科技创新工作三十余载,杨正国一直致力于推进重大原始创新。他曾牵头实现了国内首个、也是世界唯一一个组织工程角膜成功产业化,填补了我国组织工程自体表皮领域的空白。他调研发现,从供给侧来看,目前高校概念验证中心面临验证方法和标准不明确、验证过程不规范、验证资金来源不稳定等问题,验证成效有待考量。在中试熟化环节,多存在重研发轻转化、高投入低产出、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

杨正国为此提出,在“十五五”规划中,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去库存”与“补短板”作为关键的两大举措。

“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的存量科技成果而言,首先是要去库存。”杨正国建议,要引入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构建精准“漏斗”,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精准识别出真正具有市场潜力、技术成熟度高的成果,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优质成果的转化工作中,提升转化效率,避免资源的无效消耗。

“其次是要补短板,针对投资机构不敢投、企业不愿合作的问题。”杨正国说,早期创新成果有技术、有想法、有方向,但无认知、无团队、无市场,应充分发挥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平台的关键作用,深入验证其成果步入市场的商业准确度,评估技术可行性,审查团队合理性,确保科技成果供给质量。

展望“十五五”,杨正国说,希望以科技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进一步破解转化瓶颈,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让科技好成果“多起来”“用得上”,为陕西新质生产力发展增添更多“新”意。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