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省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自学材料(第五期)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3-06-15 16:34 【字体:

image.png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推进。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我们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提供坚强制度保证。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可以说,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一旦确定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都是循序渐进、一以贯之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在总结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实践成就和经验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更加清晰擘画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目标要求,科学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从这些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并不断取得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

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不断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问题导向,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注重把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努力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我们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主人翁精神满怀热忱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有效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的一部分。

(《求是》2023年第11期)





习近平在内蒙古调研边境管控和边防部队建设情况时强调  加强部队全面建设  提高边境防卫管控能力  努力锻造卫国戍边钢铁长城

 

■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把握边防工作特点规律,加强部队全面建设,提高边境防卫管控能力,努力锻造卫国戍边钢铁长城,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边防工作体制更加健全,力量更加充实,基础更加牢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局面不断巩固。全军边防部队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落实改革部署,加强练兵备战,坚决捍卫边防安全和边境地区稳定,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治国必治边。边防工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关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对外工作全局,关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充分认清做好边防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使命担当,为党和人民守好边、固好防

■要高度重视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加强政治纪律、群众纪律、外事纪律和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确保部队纯洁巩固和高度集中统一。要紧贴使命任务加强练兵备战,增强战斗力建设适应性和实效性。要加快信息化戍边控边能力建设步伐,转变边防执勤方式,提高边境管控效能。要狠抓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严格军规军纪,创新部队教育管理方式,抓好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落实,确保部队秩序正规、安全稳定。要加强一线带兵人培养,加强边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边防官兵很辛苦,各级要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主动靠上去解决实际困难,把各方面保障做到位

■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是我国边防的独特优势。军队要积极主动同地方搞好沟通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边防部队建设,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和各级边海防委员会要发挥好职能作用,齐心协力开创边防工作新局面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9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日在内蒙古调研边境管控和边防部队建设情况,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内蒙古边防部队全体同志致以诚挚问候。他强调,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把握边防工作特点规律,加强部队全面建设,提高边境防卫管控能力,努力锻造卫国戍边钢铁长城,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六月的内蒙古大地,青山吐翠,碧草如茵。上午10时许,习近平来到内蒙古军区机关,先后听取北部战区、陆军、驻内蒙古边防旅、内蒙古军区有关情况汇报。习近平对驻内蒙古边防部队长期以来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所发挥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边防工作体制更加健全,力量更加充实,基础更加牢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局面不断巩固。全军边防部队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落实改革部署,加强练兵备战,坚决捍卫边防安全和边境地区稳定,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习近平强调,治国必治边。边防工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关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对外工作全局,关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充分认清做好边防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使命担当,为党和人民守好边、固好防。

习近平指出,要高度重视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加强政治纪律、群众纪律、外事纪律和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确保部队纯洁巩固和高度集中统一。要紧贴使命任务加强练兵备战,增强战斗力建设适应性和实效性。要加快信息化戍边控边能力建设步伐,转变边防执勤方式,提高边境管控效能。要狠抓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严格军规军纪,创新部队教育管理方式,抓好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落实,确保部队秩序正规、安全稳定。要加强一线带兵人培养,加强边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习近平强调,边防官兵很辛苦,各级要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主动靠上去解决实际困难,把各方面保障做到位。

习近平最后强调,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是我国边防的独特优势。军队要积极主动同地方搞好沟通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边防部队建设,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和各级边海防委员会要发挥好职能作用,齐心协力开创边防工作新局面。

何卫东等参加活动。

(《人民日报》2023年6月10日第1版)





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强调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值此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之际,我代表党中央表示热烈祝贺!

我们党致力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

2023年6月7日

新华社深圳6月7日电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7日下午在深圳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表示热烈祝贺。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我们党致力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主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他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体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此次贺信中的重要指示精神,担当使命、奋发有为,高扬思想旗帜,增强精神力量,深植文化根脉,推进繁荣发展,促进交流互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出席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凝出席并发表演讲。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由中宣部主办。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和有关智库专家学者等参加论坛。

(《人民日报》2023年6月8日第1版)




习近平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文稿50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习近平同志围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足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系统阐述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基本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于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民日报》2023年5月29日第1版)





习近平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

主要篇目介绍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一书,收入习近平同志2013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文稿50篇。现将这部专题文集的主要篇目介绍如下。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是2013年3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环节。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自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使科技真正成为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是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讲话的节录。指出,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竞争。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存在不少突出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政府在体制和管理上采取切实举措,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规划和重点支持,优化完善人才政策;更需要科技界共同努力,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有锐意改革的精神,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是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常抓不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2013年12月至2022年9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培育核心竞争力,关键靠创新。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产学研紧密结合,重视人才培养,真正把企业、科研单位特别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加快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是2013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习近平同志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是2014年6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二〇一四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指出,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我们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深化工程科技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创造未来。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是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必须紧紧抓住,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是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讲话的要点。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紧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是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要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在科研投入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是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要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要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要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要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要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一部分。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倡导创新文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是2017年12月8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要点。指出,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要推动大数据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保障国家数据安全。

《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是2018年4月至2022年8月期间习近平同志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是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是2018年10月31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要点。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要加强研判,统筹谋划,协同创新,稳步推进,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夯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要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2018年12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要明确我国科技攻关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重点、政策,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通过新型举国体制解决重大“卡脖子”技术和产品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倡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学风,重视引进人才,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2020年3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就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座谈时的讲话。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科技战线的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要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的国际合作。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是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要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2020年10月16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要点。指出,近年来,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加快发展量子科技,对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坚定信心、埋头苦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我国科技应对国际风险挑战的能力。要找准我国量子科技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基础研究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是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期间习近平同志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保证经济安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11月30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好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是2021年9月24日习近平同志向二〇二一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辞的要点。指出,世界各国要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类生产生活提出的新要求。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是2021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2022年10月16日、12月15日习近平同志两篇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一部分。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2023年5月29日第2版)





赵一德在省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

小组会议上主要讲话精神

 

本报讯  5月30日,省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省委书记、领导小组组长赵一德主持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在深入、扎实上下功夫,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见实效,把主题教育焕发的热情转化为强大动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

省长、领导小组副组长赵刚,省委常委、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兴宁、郭永红、孙大光出席。

赵一德指出,在中央第三指导组悉心指导下,我省第一批主题教育单位突出严的基调,坚持示范带动,用好用活特色载体,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下一步,要更加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及时跟进中央关于主题教育的新部署新要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推动主题教育不断取得新成效。

赵一德要求,要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在笃信笃行上再用力,突出“以学铸魂”,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站稳人民立场,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突出“以学增智”,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更好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深化转化上再用力,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真找问题、找真问题,同时要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办法。要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融合结合上再用力,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和“四个着力”等重要要求谋深抓实贯彻措施,加紧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抓好“三个年”,奋战二季度。要持续推进检视整改、在真改实改上再用力,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防范和纠正“政绩工程”、统计造假等问题。要强化责任落实、在担责尽责上再用力,各级党委(党组)要进一步扛牢主体责任,各指导组要强化分类指导,确保主题教育不偏不空、走深走实。

省政府秘书长王海鹏,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巡回指导组组长参会。

(《陕西日报》2023年5月31日第1版)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

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源于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理念,致力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合作。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率领的是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舰队,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不是战争,沿途没有占领一寸土地。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向未来,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就一定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2023年6月6日第1版  评论员文章)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

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对于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要深刻认识到,“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要深刻认识到,“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要深刻认识到,“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要深刻认识到,“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要深刻认识到,“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了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实践充分证明,“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要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人民日报》2023年6月7日第1版  评论员文章)





“千万工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

 

2003年6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和亲自推动下,浙江省委办和省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通知》,明确提出“用5年时间,对全省10000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千万工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擘画和关心下,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

“千万工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魄力开辟新路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全面展现了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同人民领袖伟大思想、伟大情怀相互激荡形成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重要例证,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总结推广“千万工程”的有益经验,对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千万工程”是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千万工程”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而“千万工程”结出的硕果,也从一个侧面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
坚持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千万工程”是一项生态工程。“千万工程”是当时浙江推进的一项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重点、以村庄的整理和整治为切入点、以提高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能力为核心的污染整治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推动下,各地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要求,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建设。这种生态建设思路具体而系统,着眼于“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打造‘绿色浙江’”,充分发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联动效应,深刻影响了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驾齐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实践发展的历史脉络看,“千万工程”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样本”,注重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富民家园,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省域先行方案。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实施“千万工程”是浙江“实施城市化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一定要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设路子”。“千万工程”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注重城乡统筹和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系统方案和有效举措,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实际行动。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富民。“千万工程”是一项富民工程,让农民过上高质量的富裕生活是推进“千万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富民为先,以民为本”,“打好‘生态牌’,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在“千万工程”的牵引下,浙江因地制宜地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特色产业的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的特色村建设,不断把农村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构建起“绿水青山”孕育“金山银山”的有效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千万工程”不仅融入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景目标和制度设计,还以其先行先试为当前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启示。

坚持形成党政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群众积极参与的建设格局。“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了党的领导在社会治理中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习近平同志强调,“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农民自己的事情,社会各界都有参与建设的责任”。习近平同志亲自设计的“千万工程”推进体系,不仅体现了多主体合作治理的理念,更强调了党委政府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党委政府是协作网络的集成者、引领者和支持者,是资源和要素的整合者,是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的关键所在。在该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各地也不断创新基层民主形式,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激活千百万农民为建设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而努力的本源动力。“千万工程”的实施,也推动了党委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工作向农村延伸,促进了服务“三农”和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形成,带来了乡村治理方式、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变革重塑,推动乡村治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当前,我们应切实把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总结推广好、学习运用好,不断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办法和具体成效。

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在新征程上谱写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篇章。只有心里真正装着农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不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加快补齐农业农村这块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深化“千万工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突出现代化发展方向的人民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动农业农村和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切实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在新征程上谱写“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篇章。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从村庄环境建设到农村全面发展,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浙江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迈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康庄大道。在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文明建设的高度深刻把握“千万工程”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义,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既要注重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要注重实现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在不断厚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在新征程上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千万工程”以整治环境问题为先手棋,从垃圾收集、村内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向面源污染治理、农房改造、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拓展,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走出了一条以点带线、连线成片再到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提升、全域美丽的新路径。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必须自觉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深刻把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深刻意蕴,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学习时报》2023年6月9日第A1版,作者,陈柳裕、刘力锐,系浙江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研究员,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用好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学增智是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深刻阐述“以学增智”的重要内涵。他明确指出,要提升思维能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广大党员、干部掌握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思维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际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人取得工作成绩,原因有多方面,但从哲学上讲就是一条,即主观思想符合客观规律。对党员、干部来说,提升思维能力的实质,就是用科学思想方法来开展工作、指导实践。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了,就会脑子活、点子多,一通百通。可问题在于,客观事物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如何运用正确思想方法分清表象与本质、找到头绪和条理?如何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个人理解和把握而相差甚远了。党员、干部欲见其深,就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提高思维能力最基本的途径,是坚持不懈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智慧的大海,其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蕴含在原著原文中,需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不能仅停留在记住一些概念和提法,而要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办法,既集中发力、通读文本,又持久用力、沉潜反复,在逐篇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整体把握,领悟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只要下功夫钻研,真正使阅读领悟的过程成为增强理论素养、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一定会极大提升思维能力。

读书是学习,落实是更重要的学习。概念和提法记得再熟,如果不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方法,结合实践来落实,党的创新理论都会沦为空中楼阁。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联系正在做的工作实际抓好落实。所谓“理在事中”,理论一旦照进现实,世界观就变为了方法论,方法论就变为了方法,思想就“活”了起来。我们要灵活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做到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理论应用于实践离不开调查研究、回应问题的环节。党员、干部要聚焦现实问题,通过破解一个个棘手难题,提升思维层次、增长工作本领。在这一过程中尤需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动脑筋,形成自己的思路和办法,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破题”,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在14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一刻也不能没有思维能力的支撑。广大党员、干部要在这次主题教育中努力以学增智,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智慧、激发力量,有效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时势、谋划发展、化解风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学习时报》2023年5月31日第A1版,作者,陈姝,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以学正风,大兴务实之风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通过集中教育推动全党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一条重要历史经验。”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围绕“以学正风”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为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指出“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党内风气和政治生态,关系民心向背,决定着党的群众基础”,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要求“作风建设必须以上率下,用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持续深化纠治“四风”,解决党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弊端,到弘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涵养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再到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经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为新时代伟大变革提供了坚强作风保障。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善于运用这一重要思想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解决思想不纯、组织不纯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实以学正风,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学查改相贯通,对标党风要求找差距、对表党性要求查根源、对照党纪要求明举措,增强检视整改实效。”开展主题教育,抓实以学正风,首先就要大兴务实之风,激发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的强大正能量,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大兴务实之风,必须抓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顶风踏雪入太行,进村入户看真贫;大雨滂沱,积水没过脚面,卷起裤腿,打着雨伞,向武汉新港工作人员了解物流情况;不辞劳苦,辗转千里,来到广汽研究院座谈交流,寻求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亲力亲为,用一次次生动而深刻的调研,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树立了光辉典范。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关键在一个“实”字。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调研,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

大兴务实之风,必须重实干求实效。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广大党员干部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笃实好学,尊重实际,不违背规律,不盲目蛮干;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要胸怀“国之大者”,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聚焦问题、知难而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看主题教育是否有成效,最直观的感受是看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有明显进步。”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就一定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好作风好形象创造新伟业。

(仲音《人民日报》2023年6月12日第1版  评论员文章)

来源: 编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