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陕西省委员会
我省作为科教大省拥有大量高校和科研机构,但长期存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科技资源潜力释放不够等问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比例较低,导致对本省经济贡献不大。与苏浙两省相比,我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高校大学科技园少且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创新。我省仅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少数省级大学科技园,但科技园及其分支机构的数量远不及苏浙高校。同时高校设立的技术转移中心机构不多、规模不大。我省仅西安交通大学设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但该中心目前在全国仅布局18个地方分支机构,职业技术经理人仅30多人,远不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省高校不缺乏来自省内外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但由于没有一所学校建立成体系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科研与市场结合仍是“油水分离”。二是引进大院大所力度不够。陕西省高校被外省引进有之,但引进外省高校设立分校则无。除榆林外10个市(区),大多数引进大院大所主动性不够、力度不大。这与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和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的条件有关。我省应借鉴苏浙经验,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此,建议:
一、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一是鼓励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可效仿浙江大学、苏州大学的模式,与市一级、区一级政府联合建立大学科技园,为当地经济服务。二是推进大学科技园制度创新。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和分类激励机制。改革高校评价体系,在高校职称中设立技术推广岗位,将转化效益作为考核依据。三是加强校企融合发展。在三所大学科技园实行校企深度融合新机制,由企业与高校共同出资,市场化运作,把科技园办成高校主导企业参股、企业提需求高校搞研发的可实现科技成果定制平台。四是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更多的技术转移中心。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并配备职业经理人,把设立分支机构的数量规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作为高校目标考核依据。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一是建立技术供需无缝对接机制。举办科技成果专场推介会和企业需求对接会,推动校企成果无缝对接。充分发挥西安科技大市场的作用,建设技术成果库和需求库,打造“线上+线下”“专业化+综合性”结合的校企双向对接平台。成立“陕西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交流,推进科研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紧密互动。二是完善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实施机制,面对企业技术难题,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作用,部署实施产业化示范项目、技术攻关项目、前沿技术项目,带动政府和社会科技投入。三是深化科技成果“四权”改革。将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等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和所有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和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
三、各市应引进大院大所。一是省级层面要做好顶层规划,在各市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大学科技园。可由西安率先建立市级大学科技园,制定一系列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引进科技大市场、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将其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区。二是各市要结合自身产业结构和实际需求,大胆引进大院大所,弥补科技资源的不足,同时拿出好的政策和资金,筑好巢引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