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理论研究

破除“三种心态” 弘扬优良作风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7-14 07:39 【字体:

□ 赵颖

自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通过参与机关集中学习研讨班,接受两堂生动的党课教育,我的思想得到再次升华、灵魂受到深刻洗礼。作为机关年轻干部,结合省政协研究室综合处日常工作,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是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破除享乐主义心态。我们这代干部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大多数人都没吃过苦、受过罪,每个人的潜意识层面或多或少会有享乐主义心态,具体表现为“上班思考去哪里吃,下班思考去哪里玩”,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穿要名牌、吃要美味、住要高档,追求低级趣味、缺乏自制力。这种享乐主义不仅会消磨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还会让我们在诱惑面前失去抵抗力,最终走上“不归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作风建设时,曾引用泰山挑山工“快活三里”莫久留的故事启示我们,不能因享受片刻的轻松而忘记前方的征程,更教导我们在作风建设上要“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作为综合处干部,面对艰巨又繁杂的文稿任务,更要自觉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把艰苦奋斗作为精神底色,坚决抵制炫富攀比、贪图享乐,始终保持一种向上拼搏、向前冲刺的精神状态。以“挑担人”的自觉、“赶路人”的警醒、“攀登者”的坚定,主动去担苦、担难、担重、担险,用扎实学风淬炼务实文风,让汗水化诗成风、用拼搏诠释梦想。

二是弘扬担当实干的优良作风,破除躺平主义心态。近年来,“躺平”一词成为网络热词,从国家到地方乃至各单位都严查年轻干部“躺平”“混日子”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025年3月《中国干部队伍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2.1万名受访年轻干部中,13.7%承认自己曾有或正处于“躺平状态”;24.5%表示“经常感到工作缺乏动力”,这属于“45°斜躺”;31.2%认为“只要不出错就是好干部”,这属于既想“躺平”还想“躺赢”。这些反映了年轻干部群体价值观偏差和工作态度问题。有时听到或看到“躺平”“摆烂”“混日子”等词,我会惶恐不安,常常扪心自问:领导说的是不是我?领导说的这些表现我到底有没有?领导是不是暗示我呢?从个人角度看,我承担不起“躺平”这个标签,因为贴上容易,撕掉难。我理解“躺平”是对自身潜力的极大浪费,长期的懈怠会让思维僵化、能力退化,虚度了光阴、浪费了生命,先不说对不起组织的培养,起码对不起自身的沉没成本和父母领导的殷殷期许。“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说百遍不如做一遍。我想,作为我们这个年纪的干部还是要把拒绝“躺平”“躺赢”作为终身必修课,破除“45°”的得过且过、抵制“75°”的摇摆不定、摒弃“180°”的消极倦怠,主动远离浮在面上、混天度日、拖拖拉拉、推诿扯皮、冷漠无视等作风顽疾,时刻保持担当务实、踏实肯干的品质,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毅力,在急事难事、兢兢业业中彰显自我价值。

三是弘扬敢于斗争的优良作风,破除佛系主义心态。“佛系”代表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即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漠不关心、看淡一切。对待工作随遇而安,不争不抢,只求平稳度日,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就撞一天钟。本质还是缺乏担当、毫无斗争精神。作为年轻干部,要经常对照反省,看看自己有没有“不进取、不执着、不强求”的心态,自觉摒弃逍遥度日的佛系思想,走出安逸圈、舒适圈,涵养披荆斩棘的锐气,在文稿撰写上敢同强的比、敢与快的赛、敢向高的攀,把提升自身实力作为第一任务,心无旁骛,专心干事!坚定敢于斗争的勇气,既要同自身惯性思维、工作差距和作风短板作斗争;也要同身边各种“无欲无求”“无功无为”“一切随缘”的歪风邪气作斗争,切实用实际行动把严的标准、实的作风落实到位。

(作者系省政协研究室综合处干部)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