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理论研究

政协协商赋新能 平安法治提质效

——镇安县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提质增效的探索与实践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7-14 07:40 【字体:

□ 镇安县政协 镇安县委政法委

近年来,镇安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县情实际,深入开展“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法治镇安·政协委员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找准协商民主与平安法治建设的切入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探索出一条发挥政协优势、助推平安法治建设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做法成效

“三个强化”固根基,锚定平安法治“主心骨”。镇安县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政协协商、平安法治建设全过程,确保平安法治建设保持正确的方向。强化党建引领。在全县2978个片区建立党小组1125个,优选党员片长2612名,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和平安法治体系有机融合、同向发力。镇安县政协打造“同心向党·红映栗乡”党建品牌,将政协建成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助力平安法治镇安建设。县政协党组定期向县委常委会汇报政协工作和助力平安法治建设工作情况,组织委员开展视察调研、民主评议,努力为全县平安法治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创造良好环境。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主题实践活动高点起步、高效推进,县政协主席会议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形成步调一致、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强化机制保障。建立政协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委员教育体系,形成全员覆盖、整体提升的学习格局。建立主题实践活动推进机制,每年召开主题实践活动推进会议。建立委员队伍建设机制,邀请法律专家为政协委员授课,举办青少年法治教育“微讲堂”、政协“同心大讲堂”等活动,打造具有政协特色的普法新模式。

“三支队伍”赋动能,建强平安法治“生力军”。镇安县政协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最大限度为平安法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专家智库“把脉开方”。从全县政协委员、政法干警、平安志愿者、离退休党员干部中选拔经验丰富、乐意从事平安法治工作的人员组成县级专家库,研究出台《政协委员联系镇、村开展平安法治建设工作》等系列举措,策划开展政协委员参与平安法治建设系列活动,为全县平安法治建设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党员干部“传帮带教”。建强全县15个镇(街道)政协联络组、界别委员工作室和重点村(社区)村民协商议事室,统筹辖区各界别政协委员、政法干警、党员干部深入村组、片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平安夜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联防联控等工作,引导更多村组干部、平安志愿者、片长、产业大户等主动参与平安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乡贤能人“凝智聚力”。发挥基层“五老乡贤”、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作用,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我为家乡发展献一策”以及“访民问安、访贫问需、访贤问计”等活动,最大限度调动乡贤能人参与平安法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稳定等工作,组织乡贤协商议事、民主监督、出智出力,筑牢基层平安稳定根基。“凝聚乡贤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在《陕西农村要情》刊发。

“三级协商”创特色,激活平安法治“新引擎”。镇安县政协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结合,将平安法治建设作为协商重点,以多种协商形式让平安法治建设深入人心、引向深入。突出“专”,开展(县级)“专题协商”。以平安法治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化“诉源治理”、开展公益诉讼、治安乱点整治等为重点,开展专题协商;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与县委社工部、县委政法委、县综治中心、县级政法各部门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开展对口协商;发挥涉法界别委员代表性强、专业性强等优势,开展界别协商;加大政协委员关于平安法治建设提案的办理力度,开展提案办理协商,通过多种协商方式,推动平安法治建设在县级层面率先落实。突出“实”,开展(镇级)“基层协商”。镇(街道)政协联络组围绕村(社区)、社会各界反映的平安法治领域问题,利用群众庭院、村头广场、田间地头等场地,开展“庭院协商”,建立“固定协商+即时协商”制度,每月固定一天为“平安法治协商日”,以现场化解矛盾纠纷、办一件民生实事、答复群众一项政策为切口,开展“微协商”,让群众现场感受协商成果,提高了党委、政府公信力,群众参与平安法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突出“效”,开展(村级)“村民协商”。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文化小广场、村民协商议事室、小板凳议事厅、树下议事会等微协商平台,创新开展“板凳协商”,以“聊、答、解”等接地气的方式,组织群众围绕生产生活、邻里纠纷等开展协商,帮助群众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激发群众自治活力。镇安县高峰镇渔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维融合”提质效,共绘平安法治“同心圆”。镇安县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带头开展“五个一”(发出一封平安法治倡议书、开展一次平安法治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一次平安法治评议、讲一堂平安法治教育课、召开一次平安法治总结会)活动,持续丰富主题实践活动形式。聚焦法治教育,激发群众自治内生动力。结合普法宣传“六进”活动,组织社法界别政协委员深入全县中小学校、村组院落及农户家中举办法治讲座,开展“送法下乡”等活动,引导群众依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围绕社会关切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在全县15个镇(街道)及村(社区)举办“父母学堂”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引导广大群众、家长树立法治理念和正确教育理念,进一步夯实平安法治根基。“父母学堂”被评为陕西省2025年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经验做法在中央文明办内刊刊发交流。丰富志愿活动,增强法治建设向心力。联合镇安县委宣传部、镇安县委社工部,成立全县政协志愿服务小分队,创新打造“同心同行·情暖栗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每年组织政协委员、社会爱心人士开展“双拥六助”(拥军、拥属、助学、助农、助医、助老、助残、助困)等活动,进一步拉近了干群关系,凝聚了人心。开展专题视察调研,发挥协商民主凝聚力。定期组织界别政协委员深入县级政法部门、重点镇(街道)、村(社区)、厂矿企业开展平安法治视察调研活动,察实情、建真言、献良策,形成的《关于发挥基层民主协商作用 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调研报告》《汇聚协商之“智” 推进基层之“治”——镇安县发挥协商民主优势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被《各界导报》《商洛调研》等转载报道,营造了平安法治建设的良好氛围。

几点启示

镇安县通过党建引领、协商赋能、凝心聚力,画好平安法治建设最大“同心圆”,有效将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为做好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党建引领是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必须恪守的根本政治原则。镇安县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的作用,丰富了群众参政议政形式,坚定了发展信心,凝聚了社会正能量。

队伍建设是长效基础。队伍建设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最根本保障和落脚点。镇安县积极发挥县级智库、各级干部、政协委员和乡贤能人作用,打造了一支过硬的平安法治人才队伍,为平安法治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确保主题实践活动有人管、有人抓、有成效。

机制创新是关键举措。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镇安县结合县情实际,在全市率先探索开展“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法治镇安·政协委员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找准政协履职与服务中心工作的契合点、切入点,丰富活动载体,广大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平安法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

群众参与是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平安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镇安县把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突破点,一大批关乎民计民生、群众切身利益的平安法治领域难题和矛盾纠纷都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平安法治建设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发了群众干事创业活力和内生动力。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