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盟陕西省委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为我们参与支持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民盟作为以文化、教育以及相关科技界人士为主要界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人民政协的重要参加单位,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陕西是教育、科技和文化资源大省。陕西民盟1.7万余名盟员中的主体界别占比超过70%。全力投身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大潮,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是民盟应有之义、应有之为。陕西民盟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四个凝聚”为着力点,务实担当,笃行实干,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一、凝聚人心,强化在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中的一线担当
凝聚人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人心齐,泰山移。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其中,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持续加大国家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实现了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中共二十大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在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承载着每一个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广大民盟盟员大多活跃在文化教育和科技领域第一线,肩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不仅是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实践者,更是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的积极推动者和重要参与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陕西民盟深刻认识到,强化盟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责主业意识,引导广大盟员积极支持参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民盟陕西省委会第一时间召开主委会议、常委会会议、省直属高校基层组织负责人会议等,深化部署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引领,支持基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盟员深入理解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近年来,陕西民盟不断深化盟史教育,将盟史教育与爱党、爱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整理、挖掘、编撰盟史,建立盟史教育基地,讲好民盟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的故事,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弘扬民盟先贤教育家“立德、立功、立言”的精神,激发盟员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以史为鉴、以史明德、以史励志,继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进一步激励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广大盟员,增强责任使命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获得感,专注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切实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责任和使命。通过这些举措,形成思想、意志、行动高度统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二、凝聚共识,形成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合力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发展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竞争博弈加剧,国家发展安全环境愈发复杂。与此同时,国内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尚未缓解,社会老龄化和低生育问题显现。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加速了对各个领域的生态重构。这些都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要认识到,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艰巨、形势逼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强大合力。
要深刻认识到,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根本途径。教育强国建设为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强国建设是实现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目标的关键环节,能够为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目标的根本保障。人才强国建设能够为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方向和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强国建设中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保障。要深刻认识到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自主培养,绝对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模式,而是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陕西民盟将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主体界别优势和“关键少数”的作用,积极引导广大盟员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正确的教育观、科技观和人才观,强化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的责任意识,坚持发挥好高校、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专门委员会资政建言作用,充分利用好民盟中央教育论坛和科技论坛这两个重要平台,深化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的理论研究,系统总结实践经验,凝聚共识,加强交流互动,形成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体现民盟组织和盟员的担当作为。
三、凝聚智慧,破解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难题
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合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促进教育、科技和人才协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较大,形势严峻复杂。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优势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过度集中在发达地区,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落后,科技发展水平低,引才、引智面临诸多困难。同时,我国教育评价体系单一,素质教育推进缓慢。教育评价过于依赖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的科学评价。在科技领域,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基础研究人才匮乏,基础研究的长周期性和高风险性也导致了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较少,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我国仍面临“卡脖子”问题,特别是在芯片、操作系统、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与产业脱节问题较为突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科研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在人才评价方面,我国许多行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过分依赖学历、职称和论文数量,忽视实际贡献和创新能力。在人才使用方面,尚未完全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未能做到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开进贤之路,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协同机制不够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动效应。教育体系对科技和人才需求的响应速度较慢,人才培养模式与科技创新需求存在脱节。要解决这些制约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难点问题,需要凝聚各方智慧。
陕西民盟将发挥主体界别优势,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难点问题,引导广大盟员紧密结合自身工作领域,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参与政协专题议政调研、专题协商,服务决策咨询,积极参政议政,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
四、凝聚力量,创新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实践
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凝聚全社会力量。陕西民盟将继续坚持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自身优势,以搭建创新平台为载体,以深化社会服务为抓手,鼓励支持盟员中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参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产业化应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不断创新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实践。
近年来,陕西民盟依托秦创原——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平台、总窗口,搭建了“秦创原·盟创荟”平台,为高校科研成果、民盟科技人才在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创业孵化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积极整合盟内人才资源,积极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通过创建“同心·汇爱”和“同心·健秦”等品牌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就业和心理健康问题,帮助残疾人、困境儿童和老人更好地融入社会。主动参与、广泛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建立聚焦农村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的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名师送教、盟心圆梦、云帆计划、科普教育、博物馆进校园等一系列教育帮扶活动,为农村教育注入新活力。
为贯彻落实《民盟中央 司法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黄丝带帮教”工作的意见》精神,民盟陕西省委会在全省建立了21个监狱帮教基地,打造了一支有热情、懂业务的志愿者队伍,通过提供国学讲座、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等监狱帮教服务,让特殊人群得到心灵沁润,掌握文化知识和科学技能,积极接受改造,更好回归社会。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活动,广大盟员得以在发挥自身专长的同时,深刻理解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并以此更好地履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