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建功
协商平台是承载协商活动的载体与空间,其广度决定协商的深度与效度;协商方式是实现有效协商的途径与方法,其创新程度直接影响民主的活力与效能。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拓展协商方式和平台,是提高协商民主质量的重要基础,是激活社会治理效能的活力之源,更是推进人民政协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深化认识拓展协商方式平台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丰富协商方式”“健全各种制度化协商平台”,其要义在于通过创新方式和平台,全面提升协商民主质量。创新方式与平台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举措。安康市政协在全市建成190个不同类型的委员工作室,70%以上委员入室,开展“微协商、微建言”等活动,扎根基层履职,把协商民主活跃在为民服务一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一年期间参与12345热线接听67场次、“现场办”25场次,向部门“一把手”提出建议12条,推动研究解决问题25个,搭建起政企民沟通桥梁。拓展协商方式和平台是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面对社会结构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的现实,推动协商平台向基层延伸、方式向灵活多样转变,方能精准回应社会关切、破解治理难题。部分县区依托地方特色产业设立委员工作室,打造“民生茶社”,在喝茶聊天中宣讲政策、听取民意、化解矛盾,形成了特色品牌,成为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重要载体。
创新思维探索拓展方式平台的实践路径。拓展协商方式和平台,重在以平台扩容增强协商广度、以方式创新拓展协商深度、以数字赋能提升协商效率,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履职实效。搭建多层次协商平台体系。安康市政协在巩固全体会议、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等成熟平台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政协联络组、委员工作室“组室合一”,常委工作室、专委会工作室、“两代一委”工作室“三室”联动,开展“双走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的将委员工作室与调解室相结合,以小区协商、地头协商、院坝协商等形式,化解邻里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协商在基层”。市县政协成立各界爱心济困协会,年捐资百万元以上救助“一老一小一困”,组建各界联谊会、政协书画院等平台,汇聚社会贤达,彰显协商民主温度,努力画大同心圆。探索灵活多样协商方式。在用好会议协商、书面协商等传统形式的同时,安康市政协根据议题特点,灵活组织协商活动,为“十五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通过“开门纳谏”方式,面对面协商20余次、座谈研讨30余场,收集网络问卷万余份,相关建议被纳入规划草案,使规划编制更加汇聚民智、体现民意。有的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推动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以精准协商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有的打造“五微协商”品牌,开展院落、田间、厂房协商,使协商工作下沉,解决民生实事,在协商中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协商。安康市政协积极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正加速推进“安协商·数字政协”一体化平台建设,积极融入省级“秦商量”协商矩阵,实现提案电子化、社情民意智能化、议政网络化,以数字赋能扩大民主参与,支撑委员全时履职,构建“数据多跑路、委员勤议政、群众乐参与”的协商新格局,协商民主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健全机制筑牢协商民主制度保障。提高协商民主质量,关键在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机制,以保障协商工作规范有序、富有成效。健全精准化议题生成机制。安康市政协着力构建“多渠道征题、综合性筛选、党委审定”议题生成机制,畅通“党政点题、部门荐题、委员报题、群众出题、网络征题”多种渠道。严格执行专委会初选、研究室综合、秘书长会议初审、主席会议研究、市委审定的“五步筛选”程序,以确保政协协商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民生,有效增强协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的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年年为政协点题,从源头保障政协协商与党政工作同频共振。规范全流程协商组织程序。安康市政协建立了从协商准备、活动开展到成果报送的全流程工作规范,协商前开展政策培训,组织同题共研;协商中邀请党政部门、利益相关方、专家学者和民意代表共同参与,优化互动程序,营造理性包容的对话氛围;协商后及时梳理共识建议,形成协商意见、建议案、专题报告等高质量成果,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用规范流程来保障各界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强化成果闭环式管理。安康市政协构建“专题报告、领导阅批、督办联系、结果反馈、跟踪回访”闭环管理体系,通过加强与党政督查部门对接,开展重点成果“回头看”,及时反馈办理情况等,推动成果从“纸面”落到“地面”。有的地方政协在提案办结后组织“第三方机构”调查评估认定,并向委员反馈,有效破解委员提案“被满意”问题;有的通过三办联合发文,明确规范办理反馈流程并强化考核,以制度形式保障成果的有效转化和落地落实。
(作者系安康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