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理论研究

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团结新篇章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11-21 08:57 【字体:

□ 王爱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为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学方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第十五部分第五十七条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为新时代政协民族和宗教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凝聚各民族力量、实现共同发展愿景的重要价值纽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民族宗教界人士与界别群众的桥梁纽带,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肩负独特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发挥委员会职能作用,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做细做实“四个凝聚”工作,以民族大团结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根基。

一是强化政治思想引领,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自觉”。民宗委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原原本本学、认认真真悟,全面准确领会把握全会精神。通过分党组会、组织生活会、委员理论学习群等,开展相关主题学习交流,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增强委员带头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促进文化互鉴融通,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积极利用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助力文旅融合为抓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及时组织委员开展考察调研,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建设,用好各级文博场馆资源,丰富“铸牢”主题展览,讲好中华文明数千年“九州共贯、多元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故事。促进有关部门深入挖掘我省非遗文化、特色民俗等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文化资源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全面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团结格局。充分发挥文旅融合的教育实践功能,促进各族群众在沉浸式互动式体验中感悟“五个共同”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意识,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

三是助力爱国主义教育,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共识。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的最大共识。我们要把强化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持续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围绕巩固拓展协商座谈会成果,以担任省市团体、重点场所负责人的宗教界委员为骨干,引导各宗教团体、重点场所制定经常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制度办法,形成“嵌入式”“浸润式”学习教育机制,在润物无声中强化爱国情怀。持续深化全省宗教界“爱国主义促进周”活动,不断增强信众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系统化、常态化、制度化。

四是发挥协商监督职能,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台载体。通过视察调研、协商座谈、提案办理、社情民意反映等方式,对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宗教场所管理等工作开展民主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整合委员、专家学者、宗教院校等力量,开展联合调研和课题研究,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法概论》等成果推广使用。坚持线上读书活动,引导民族宗教界委员和界别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使民族宗教界委员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力量。

五是切实提高履职效能,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机制。落实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联系制度,定期走访慰问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界别群众,精准掌握思想动态,及时反映意见建议。完善与统战、民宗等部门的沟通联系机制,共享信息资源,共同推动工作。紧盯省委主要领导对协商报告的批示要求,持续跟进,加强协作,以座谈交流、重点提案等方式推动协商成果转化落实,以高质量履职为我省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贡献专委会力量。

(作者系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