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个毫不动摇”的坚持与深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当前,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贡献税收、驱动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但同时也面临着营商环境待优化、融资难、转型压力大等现实挑战。潼关县政协立足“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构建起连接党委政府与民营企业的“桥梁纽带”,以精准履职全力助推县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深入调研,精准捕捉发展痛点
深入调研是政协履职的前提,更是破解企业难题的关键。潼关县政协以“下沉式”调研摸透企业实情,聚焦民营企业“最烦、最痛、最怕、最盼”的核心问题开展专项走访,通过组织委员、政府主管领导与企业代表面对面座谈,搭建起“政银企”三方协调沟通服务对接机制,引导企业规范经营管理、优化资产结构,切实缓解融资难题。
围绕民营经济发展关键领域,潼关县政协开展多维度靶向调研:针对营商环境优化,提出放宽用活土地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关等建议,为企业创新发展清障护航;聚焦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园区企业与县直部门交流平台,精准解决硬件配套、服务保障等实际问题;紧盯特色产业,积极建言发声,促成潼关肉夹馍产业园区落地建设,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增加200户农户就业。一系列“靶向式”调研,既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又让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与发展底气持续增强。
二、协商建言,破解发展核心难题
政治协商是政协服务民营经济的核心抓手,潼关县政协聚焦关键领域,拓展协商形式,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制度性智慧。围绕黄金产业这一县域经济支柱,针对资源匮乏、专业人才短缺、尾矿处理能力不足等痛点开展专题协商,提出加强地质勘探推进中深部找矿、引进先进技术及专业人才、深挖尾矿剩余价值等具体建议,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探索路径。
在农业特色产业领域,协商建言精准发力:聚焦酱菜产业工艺落后、周期长的发展瓶颈,推动与陕科大合作成立“潼关酱菜研发中心”,改良工艺流程,推动酱菜实现“开袋即食”的突破,找准产业发展新路子;以界别协商为抓手,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筛选地道品种、延伸产业链条、创建区域品牌等建议,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双向共赢;通过对口协商,为肉夹馍产业确定“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推动原材料就地取材,在带动全县农户增收的同时,辐射周边县市形成规模化发展格局。从宏观政策设计到微观操作指导,全方位协商建言为民营经济发展构建起坚实的智力支撑体系。
三、跟踪问效,健全全链条监督机制
建立全链条监督机制,是政协助推政策从“纸上”落到“地面”的关键。近年来,潼关县政协持续将民营经济相关提案作为重点推进事项,《加强民营企业管理,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减负增收》《发展壮大肉夹馍产业》等10余件提案,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领衔督办,实现高效办理。其中,《完善民营企业沟通机制》的提案被纳入县委工作要点。
为确保监督闭环,潼关县政协组织委员、企业代表与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重点提案办理民主评议会,建立“问题收集—交办办理—结果反馈”的全流程闭环机制。在全委会期间,县政协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核心议题,召开联组讨论会、委员发言大会,邀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与委员面对面协商,累计收集并推动解决用地审批、证件办理、融资贷款等企业诉求20余条。同时,充分发挥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车”作用,线上线下同步收集企业难题并及时报送县委、县政府,以“跟踪式”监督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民营企业。
四、服务赋能,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潼关县政协以直接服务为抓手,持续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全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托委员活动室、潼悦享读书驿站等平台,开展税收政策宣讲5次,帮助企业精准掌握惠企内容;建立主席会议成员联系委员企业制度,通过常态化对接,实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在县级领导“联系帮扶进企业”活动中,主动协调解决企业引资、技术创新、招工用工等实际难题10余项。
针对农业领域民营企业,潼关县政协组织委员开展“走访农业企业,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先后深入潼关县恒亨农牧养殖有限公司、益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大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详细调研基地建设、销售渠道、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等情况,并与企业负责人共商发展对策;走进潼关馍特酥食品有限公司、潼蘇祥食业有限公司等特色企业,围绕发展规划、品牌建设等精准赋能。通过一系列暖心服务,不仅传递了政策温度,更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生态。
(作者系潼关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