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动态

陕西清真餐饮:要借“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7-04-11 09:14 【字体:

  □记者 吴军礼

  从3月27日起,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对我省少数民族特色餐饮业发展情况开展调研。清真餐饮作为其中占比最多的部分,引起了我省有关部门和省政协委员的关注。

  发展历程大起大落

  在调研前的情况通报会上,省商务厅商贸服务业处处长毕平阳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陕西清真餐饮业兴起,之后步入鼎盛,至90年代中期开始衰微。

  “曾经闻名全国的大麦市街清真饮食一条街、麻家十字清真饮食街衰微了。一大批清真百年老店,如北大街的鼎兴春泡馍馆、小寨的义祥楼泡馍馆等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毕平阳说,“在外地,陕西清真饮食除贾三灌汤包子馆等少数几家,大多在市场搏击中败下阵来。”

  据毕平阳介绍,衰微的原因,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要是经营管理不善。例如陕西回坊清真小吃的大起大落,一个主要原因是文化含量不够。由于文化建设不受重视,陕西清真餐饮业陷入了开张、关张、再开张的轮回怪圈。市场主体方面,盲目乐观、不思发展,整体素质低、缺乏驾驭市场能力等都是制约因素。

  行业总体呈“两高一降”

  经过近十多年发展,陕西省清真餐饮业渐入复兴阶段。据省商务厅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清真餐饮食品企业及经营网点达5000多个,包含老孙家饭庄、同盛祥饭庄、坊上人饭庄、锦翔炝锅城等在内的大中型店100多家。

  2004年以来,随着清真西餐、清真汉堡等陆续入市,宁夏、甘肃等清真菜肴步入市场,陕西清真餐饮消费逐渐培育出了新亮点。但到目前,行业发展仍呈现出房屋租金高、运营成本高、利润下降的“两高一降”局面。

  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张宁岗说,陕西省清真餐饮业多集中在西安、宝鸡、汉中等市;网点虽多,但上规模、上档次者少,大多企业停留在作坊式经营的初级阶段。

  据省政协民宗委调研了解,汉中市有42个少数民族,1.7万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全市有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3家,清真餐饮业及个体工商户60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资金欠缺等。

  要搭上电商推广契机

  据来自海湾国家清真认证中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穆斯林人口超过17亿,清真产品市场消费达2.3万亿美元。来自中国的清真贸易额仅为1.5亿元人民币。有分析认为,中国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清真市场潜力巨大。

  基于此,省政协委员郑洁建议,清真餐饮业发展,首先要从源头上做好审核等工作,然后与扶贫攻坚结合,并要做好品牌,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

  2016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把少数民族特色餐饮业作为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突破口。”省政协委员黄藤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建议说,“政府应抓住‘特色小镇热’,将清真餐饮融入其中。”

  调研中,省政协委员刘西燕也提出建议,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多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政策对少数民族特色餐饮业的扶持,并在旅游景区打造少数民族餐饮品牌。

  而省政协委员王富群则结合镇安等地经验,建议让清真餐饮搭上电商推广的契机。

【编辑:】

来源:各界导报—各界新闻网 编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