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北京记者刘菁唐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处内容涉及到军民融合,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带来了众多利好消息。
新舟60、600飞机系列化发展成果喜人,国家民机试飞基地建设项目在渭南全面展开,西咸新区无人机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在国防科技工业方面优势明显的陕西,如何统筹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赵铱民、巩富文和列席全国政协会的西安市政协主席岳华峰有话说。
陕西军民融合大有可为
“陕西过去是‘三线建设’的基地,有大量军工和国防科技企业和科研单位,这不是每个省都有的。”住陕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教授赵铱民认为,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面,陕西有着独特资源,大有好文章可做。
赵铱民以自己最为熟悉的医务系统举例说,军队教育体系一直是完全独立的,现在完全可以选择性向地方开放。比方说让几所军医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积极参与国民经济建设。
“最近很多人都在关注第四军医大学的改革问题,这就说明军民融合已到了水乳交融的状态。”赵铱民认为,推进军民融合就要破解长期形成的军与民“各走其道”,民需要就为民服务,军需要就为军服务。
赵铱民认为,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为我所用,让资源得到最大范围的效用发挥,让国防工业、军事科技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都能从中受益。
“就像美国的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实际上它的很多创新技术都是军事需要的,但最后都很好地为民服务了,如大家都很熟悉的GPS。”赵铱民表示,国防军事工业要更积极地参与国民经济建设。除了生产国防装备外,要尽快将其独有的技术、新材料推而广之,有效转化为民用,造福老百姓。同时,非国防企业要抢抓发展机遇,比如陕西重汽等企业,积极融入到军民融合的大环境中去。
建设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谈到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列席全国政协会的西安市政协主席岳华峰说,这与国家加强军民融合的战略高度契合,也为西安建设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提供了难得机遇。
岳华峰认为,西安军民融合基础好,近几十年来,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为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于建设好西安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岳华锋建议,首先,顶层入手破束缚。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若干个跨区域、跨行业的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建立部、省、市协商推进机制,解决军民融合“任务有人下、困难没人管”的问题。其次,推动共建促共享。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研发平台和科研设施实现共建共享,支持一批具备开放条件的军事科研院所(大学)、军工集团公司所属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复制推广西安科技大市场的改革经验,在企业与国防科工部门、军方之间、总体承包单位和配套供应商之间,建立沟通合作的大平台,实现“隐军于市”。大力支持高校院所建设国防科技创新载体。第三,借助市场降成本。有针对性地设立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逐步形成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参与的投融资机制,解决财政资金“投入少、周期长”的问题。打造双创孵化示范平台。稳步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发展,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解决“军转民”中的企业孵化慢、收益见效慢的问题。发挥西安高校院所云集的资源优势,完善军民融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军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
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立法
“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亟需将党和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化水平。”住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巩富文建议,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立法。
“军工企业相对封闭的运行机制与市场机制的灵活性相矛盾。比如,一些军工企业在本地产品能满足配套需求的情况下,却舍近求远从军工系统内协作单位采购。同时,民营企业较难获得军工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
巩富文建议,划定军民融合发展的“红线”。建立军地技术标准体系,严格落实国家保密法有关规定,对资本融合、生产融合、技术融合、人才队伍融合、信息融合作出具体的规范和指引,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做,哪些不能做。公开行业准入资格和审批程序,简化、优化军工资质办理程序,授权省一级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对军工“四证”的审批权限,建立联合受理、联合审查机制,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对于军工系统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大多属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出于安全保密考虑,高端技术和军工科研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与当地民营企业、地方院校共享程度偏低,导致“军”转“民”的积极性不高,他建议,构建军民融合发展市场化合作机制,打破军工企业对军品生产供应的垄断地位,建立军品重大项目需求向社会发布制度,使民营企业能够平等参与到军工项目竞争、生产环节。
(本组图片由袁文鸿特派北京记者杜静波刘菁摄)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