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港澳委员在陕北考察随行记
□ 记者 白瑶
6月的陕北,阳光炽热,却挡不住省政协港澳委员探寻文化遗产的脚步。6月9日至13日,围绕“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主题,港澳委员在延安、榆林展开了一场视察之旅,探寻黄土地上的文化传承密码。
抵达延安:感受革命文化与民间艺术的交融
延安——这座民间艺术与红色文化交织的城市,是此行的第一站。走进延安曲艺馆,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弹起三弦定起个音,众位明公仔细听……”陕北说书声在曲艺馆里回荡,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婉转悠扬。早在2006年,陕北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终韵未散,省政协常委、亚洲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蓝国庆意犹未尽。他说:“说书节奏感太强了,但我听不懂陕北方言,不知道讲了啥内容。如果能用普通话或不同方言来演绎,再配上字幕,进一步丰富说书内容,加入现代文化元素和诙谐成分,将更受年轻人喜欢。”
“陕北说书是黄土高原上老百姓情感表达的一种形式,宣传推广陕北说书不仅要保留其形,更要激活其神。形即表演形式,神即文化内涵,要在形神兼备的基础上创新,让陕北说书焕发新光彩。”省政协常委、澳门陕西同乡会会长宋凤山说。
离开延安曲艺馆的窑洞院落,委员们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
步入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历经沧桑的革命文物,生动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外,宽阔的广场上人流如织,不少游客正与一座名为“高瞻远瞩”的毛泽东铜像合影。
“延安红色旅游全国领先,为延安文旅产业带来巨大收益。”省政协委员、联合出版集团致远基金会运营总监吴志隆说,当地文旅部门可从“立体旅游城市”角度重新布局,挖掘美食、休闲、养生等文旅主题潜力,进一步优化交通,策划全新旅游产品,把延安打造成为西安游客的下一站旅游目的地。
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委员们聆听了一场以“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为主题的党史讲座。通过观看泛黄的文献、老照片和还原历史场景的影像资料,委员们直观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
“重温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内心深受震撼。这堂生动的历史课,激励我们永葆奋斗本色,续写时代新篇。”省政协委员、南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裁黄展建说,作为港澳委员,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陕西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次学习让我深切感悟到延安精神‘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价值,延安精神永不过时。”省政协委员、大唐国际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德媞说,我们要把延安精神当成“传家宝”,将延安精神融入工作实践,立足岗位真抓实干,让延安精神照亮奋进征程。
省政协常委、华润集团科技创新委员会委员张宗所在的华润集团诞生于延安,这让他对这片土地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聆听讲座后,他对老一辈革命家坚守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感触颇深。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看到了毛主席在简陋炕桌上撰写《沁园春・雪》的复原场景,革命伟人在极端艰苦环境中仍能胸怀天下、笔著佳作,这与延安精神中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内核一脉相承,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延安精神。”张宗说,要将延安精神融入企业实践,转化为做好工作的责任担当,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15年前,省政协委员、澳门龙辉投资有限公司董事罗杰信参加澳门青年骨干班时,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习了一周。再次回到这里,罗杰信说:“还是这么熟悉,一来我就想起当年学唱红歌的情景。延安红色资源丰富,希望能通过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吸引更多人来延安。我从事澳门青年工作十多年,以后有机会要带澳门青年来延安,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驻足榆林:领略历史遗迹与民俗文化的风采
向北深入榆林,历史的刻度陡然拉长。靖边统万城遗址矗立沙海。
“以前对匈奴的了解仅停留在书本和电视剧中,没想到在这儿亲眼见到古城遗址,一下子把历史看‘活’了。希望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道陕北有这么多值得看的地方。”省政协委员、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潘志威说。
在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匠人们正演绎着指尖的艺术:石雕师傅凿刀翻飞,青石上跃出憨态石狮;剪纸艺人手腕轻转,红纸间现出猛虎娃娃;泥塑传人十指揉捏,黄泥瞬化金刚蛟龙……
“剪纸艺术令我印象深刻,不用打稿即可剪出栩栩如生的作品,这手艺绝对称得上艺术家级别。”省政协委员、香港华营建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财务董事方璇说,陕西文化资源丰富多元,但存在区域文化认知度不均衡问题,应解决目前陕西地市港澳政协委员配置不足问题,密切港澳委员与各地市的联系,发挥港澳委员作用,助力地市文化资源宣传推广。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带上了那个铃子哟,噢哇哇的那个声……”踏入陕北民歌博物馆,只见一位头扎白羊肚手巾、腰系红腰带的演职人员站在一处模拟的黄土高坡前,放声高唱《赶牲灵》。
“陕北民歌非常有特色,在演唱过程中可增加与游客的互动交流环节,多开发相关文化衍生品,让更多人喜欢上陕北民歌。”省政协常委、香港陕西社团联合总会总干事杨尚霖说。
行程的尾声,汽车盘旋至神木境内的山顶,委员们来到石峁遗址——近年震动考古界的“石破天惊”之地。
“石卯遗址太震撼了,其历史价值不输兵马俑。博物馆里还能走上城墙,脑补古人进城门的场景,希望能做好考古展示和推广工作。”省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传讯组助理总监曾倩冰说,“之后我将带港澳青年多来陕北考察学习,让更多年轻人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
借助自身专业技能,省政协委员、香港影视文化协会执行委员徐沅澔全程手持摄像设备记录所见所闻。他说:“镜头定格的不只是画面,更能让陕北文化遗产以更直观的方式与现代观众对话。石峁遗址的每一道刻痕、统万城夯土里的草茎,都能透过镜头讲述历史,我要用镜头把黄土高原的文化遗产传播得更广。”
考察中,委员们发现榆林目前还存在文旅资源较为分散、交通不便制约产业发展等问题。
“榆林地域广袤,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相隔较远,会让游客旅游体验不佳。应提升景点间的交通服务水平,尽可能消解远距离旅游带来的不适,引来更多回头客。”省政协委员、香港运高世纪有限公司董事长郭豪说。
“我第一次来榆林,榆林文化资源丰富鲜活,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极具传播性。”省政协委员、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大公报》副总编辑郑旭荣说。针对榆林文旅融合发展,他提出“请进来”与“走出去”两大策略。
“‘请进来’意味着要把游客吸引过来,建议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设口岸,开通面向东南亚、日韩等地的国际航班,加快高铁建设,缩短与西安等热门城市的通行时间,增强榆林文旅吸引力。”郑旭荣说,“走出去”意味着要推广传播榆林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议以民间艺术为核心,加强与国内外乐团的合作,常态化开展海外演出,借助艺术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此外,要积极发挥港澳开放前沿平台的作用,通过香港实现文化内容的有效转化与传播,形成“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良性循环,助力榆林走向世界,展现榆林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