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综述之一
□ 本报报道组
教育根基牢不牢、科技创新强不强、人才活力足不足,决定着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成效,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作为科教大省,陕西如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7月7日至8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西安召开,与会人员围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议题深入探讨交流,踊跃建言献策。
当前,陕西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已成为激发创新活力的核心抓手。如何通过改革打通堵点,打破教育、科技、人才分线作战的传统模式?
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虹认为,需运用系统集成思维,推动三者目标协同、资源互通、评价互认,形成“教育育才、科技赋能、人才反哺”的良性循环。
张虹建议,建立“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成立“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发展委员会”,制定跨领域政策清单,推动财政、土地、税收等资源一体化配置。建立“政企创新需求图谱”,动态调整学科设置、科研攻关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资源和就业不匹配的区域建设“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试验区”,形成重点示范引领,探索“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协同创新模式。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打通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关键。
省政协常委、致公党省委会副主委李莉认为,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深化“三项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关键阶段,亟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李莉建议,要健全需求传导机制,在秦创原总窗口建立产业需求发布专区,由链主企业、行业协会等定期发布技术攻关清单,配套“企业点将+科研揭榜”制度。要创新人才共育模式,深化推广人才“双聘双栖”制度,建立“技术入股+期权奖励”机制,实现“人才在产业链上成长,价值在创新链中兑现”。要构建生态赋能体系,设立省级科技成果中试基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中试基地,针对生物医药等行业建立省级检验检测共享平台,拓宽“绿色通道”加速产品上市审批。
省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郭建树建议,鼓励大型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同时发挥我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优势,利用省科技研发计划平台,设立面向企业需求的研究项目,由企业与科技厅按一定比例出资。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研发题目,由科研机构、高校申请,让企业人员参与,研究成果归企业所有。
“陕西作为科教大省,虽坐拥众多高校资源和国家级科研平台,但长期面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脱节、评价机制僵化等难题。”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刘伟建议,要依托西安双中心辐射作用,建立杨凌农业、宝鸡装备制造、榆林能源等特色创新技术聚集区,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
“当前我省知识产权领域仍存在高校专利转化率低、企业专利布局不足、知识产权人才短缺、法律保障不足等短板。”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侯社教说,由于部分专利脱离市场需求,甚至为评职称而设,因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经常被称为“垃圾专利”。
对此,侯社教建议,要完善知识产权布局,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链,布局贴合市场需求的高价值专利。要加强专利转化,推进高校与中小企业对接,落实《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升专利实际应用率。要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建设知识产权大学,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未就业人员考取专利代理师。要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防止技术泄露和人才无序流动。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土壤,而营商环境则是创新生态建设的关键一环。
省政协常委、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主任赵黎明以“大森林”为喻:“只有建好营商环境这片‘大森林’,才能吸引企业、人才等‘梅花鹿’‘豹子’‘狮子’汇聚,为发展注入活力。”他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二十八条说,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创新发展需把握三个层面:要支持民企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鼓励有条件的民企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要向民企开放;鼓励国企、高校、科研院所与民企创新合作机制,深化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
针对高效整合科教资源与民企力量培育新质生产力,赵黎明建议,要成立专门的新质生产力相关机构,链接资源形成合力,明确专人跟进落实项目,强化跟踪监督。
近年来,低空经济凭借无人机、通用航空等业态的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然而,“飞不起来”或“飞不畅快”,正制约着产业潜力的释放。
“一台无人机从设计到定型,40%的时间都需要用在试飞环节,但目前我省试飞环境严峻,存在‘少、贵、难’的困境。”省政协常委、西安航晨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辉说,“陕西支撑试飞的机场屈指可数,民营企业试飞机会少且成本高。”
王辉建议,要全力争取并落实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在陕划设低成本、易审批的专用研发试飞空域。同时,将一次性的平台建设补贴更改为航空研发试飞过程补贴,依据实际发生的有效试飞架次/时长,按比例给予补助,并研究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对公益性、科研性飞行给予优惠或减免,减轻创新主体负担,为企业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产业链与教育、科技、人才联动不足,是制约创新效能释放的突出问题。
聚焦我省产业链与教育科技人才联动不足的现实问题,列席的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曾德超建议,依托秦创原平台搭建技术需求与成果转化专区,通过技术经理人、专家与企业间的常态化对接,完善成果转化闭环机制,同时在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上,试点人才共享池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实行双聘,推广“揭榜挂帅”和领军创业机制,将服务产业链贡献纳入职称评审核心指标。
曾德超还建议,要从省级层面在宝鸡、榆林等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中试基地、推广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通过政府基金、社会资本与专项债权结合,提供全周期金融支持,加速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