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动态

向新转变 建强高等教育“主阵地”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综述之二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7-10 08:30 【字体:

□ 本报报道组

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111所高等院校,其中8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全省“三项改革”累计单列成果10.6万项,转移转化3.6万项;2024年,陕西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分别居全国第四和第十……

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如何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高质量学科教育、科学研究,筑牢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之基?7月7日至8日,在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围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议题,与会人员聚焦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协商议政、建言献策。

夯实创新发展的“底座”根基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实力、学术地位、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国家社会的能力,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撑。

“拿计算机应用学科来说,近期的一些突破性创新成果产生在企业而非高校,这与高校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滞后于市场发展有关。”分组讨论中,省政协常委、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吴晓军现身说法,指出目前高校部分学科设置、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他建议,加强政策引导,以地方优势产业和发展方向为框架,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科建设机制。同时,密切高校与产业园区、企业的联系对接,因需施教强化支撑,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人工智能作为通用目的技术,与现有产业技术的重组和互补性创新,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省政协常委、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政与税收系主任孔军特别关注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发展。他认为,目前高校人工智能课程还存在内容设置单一、教学方法传统、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象。为此,他建议,应在大学课程内容上体现专业性、前沿性,强化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应用,同步创新教学方法,科学评价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好用好这门课程的内生动力,加快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复合型人才。

健全合理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当前,陕北、关中、陕南还存在区域科技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列席会议的省政协委员、安康市政协主席周建功对教育科技资源配置问题的思考,源于安康发展“飞地经济”的实践。他建议,强化科技资源省级统筹,研究制定全省科技资源专项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科技发展定位,实施差异化布局,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科技资源薄弱的地市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设备数据共享,强化区域常态化合作,鼓励探索飞地孵化模式,建立健全配套支持政策,带动不同区域紧跟创新节奏,齐心协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就创新能力而言,高校和科研院所强、企业落地较弱。”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王晓驰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明确本科专业设置导向,以当前涌现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牵引,推动专业优化、升级、换代;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践基地,让“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不能一蹴而就,陕西可在国家政策条件下结合省情探索尝试。”省政协常委、陕西经济联合会会长刘迎军建议,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科设置、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入手,推动地方高校和部属高校开展合作,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平台、开展跨区域办学、共建人才平台等方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打破了三者之间的壁垒,推动三者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形成“教育筑基—人才赋能—科技突破—反哺教育”的良性闭环。

“我们身边常有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找不到合适岗位的现象,这本质上还是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政协主席王宁岗建议,应下大功夫解决“高校不知企业要什么、企业不知高校有什么”的信息差问题,推动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让学生“毕业即能上岗、能力匹配需求”,最终实现“教育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动态平衡。

说起企业的人才需求,省政协常委、杨凌美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英分享了自己在一线获得的经验:“比如,新材料企业长期缺少工艺制造和质量控制方面的技术人才,而高校输出更多的则是理论型人才。”他呼吁校企“联姻”,通过“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

“目前,一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仅以一起开会、参与项目等形式进行,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促进企业与高校“双向奔赴”?省政协常委、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晓晖建议,进一步深化高校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考量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社会贡献等价值维度,将评价结果与社会用人体系有效衔接。同时,从金融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入手,解决企业后顾之忧,为校企合作注入动力。

在前期调研中,张晓晖关注到深圳理工大学将“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孵化器、技术平台、基金、产业园”等资源整合,以“六位一体”的模式,实现了建一个学院、成一流学科、强一片产业的目标。他建议,研究借鉴深圳理工大学模式,推动陕西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产业园区开展类似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