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综述之三
□ 本报报道组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为各地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陕西拥有高校与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7月7日至8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西安召开。会上,聚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议题,与会常委、委员围绕人才“引、育、留、用”关注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高端人才引进行动、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行动、人才强链集聚行动等工作,但人才分布不均,高层次人才多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人才少,西安人才多,而地市人才较少,人才与教育科技的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差异化政策针对性不足。”省政协常委、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芳说,下一步将着眼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紧扣发展大局开展人才相关工作,强化规划布局,畅通良性循环,优化人才计划和专项,加强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同时还将关注民营企业人才需求,制定支持措施,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流动的地区差异引发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左车宁的共鸣。
“现在基层普遍存在‘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困境,这源于人才发展环境与需求的错配,也就是没有完善的人才支持措施,难以对人才形成持续吸引力。建议省级层面制定教育科技人才体制相关政策时,将基层人才留存作为重点考量,通过系统性设计破解‘引得来却留不住’的困局。”左车宁说。
近年来,陕西积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建立高校引进、与企业共同使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为全省重点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加速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校招共用的目的是推动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但目前存在双重管理的问题,学校与企业考核标准不一,导致人才晋升受阻。”省政协常委、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邢可利建议,应明确校招共用人才双轨制,建立双重档案,在聘期内由企业主导对人才进行考核,高校需认可该考核结果,实现人才在高校与企业间的顺畅流动和评价衔接。同时,应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和人才驿站,为校招共用人才提供政策咨询、手续办理、权益保障等全方位服务,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助力人才更好地融入工作与生活。
高校是人才的“孵化器”“蓄水池”,更是推动区域人才发展的核心引擎。
列席会议的省政协委员、省信息通信行业协会会长高彩玲建议,加大对高校的系统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学生深度参与课题研究与科研实践,营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生态,以宽松的发展氛围、完善的服务保障为人才打造优质成长环境,让各类人才在实践中能施展才华、快速成长。同时要针对人才“引、育、留、用”出台更精准的支持措施,发挥高校的科教优势,让更多人才留得住、留得好。
省政协常委、宝鸡市政协副主席明涛认为,在引才方面,要深入分析全省重点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上的难题,精准把握产业发展关键环节需要的人才类型、数量等,建立动态的产业链人才需求清单;在育才方面,要将优化高校学科设置,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支持企业人才到高校授课,切实加强产教融合;在用才和留才方面,要给予人才更多发展空间和挑大梁机会,让年轻人才尽快独当一面,促进人才共享流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到企业去兼职创业、离岗创业;要解决人才的教育、医疗、住房问题,持续优化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品质,吸引人才长久留下来。
人才评价是人才工作的“指挥棒”,对构建高质量人才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省人才尚存在外流和短缺的问题,我认为主要症结是现有人才评价体系过于单一,难以契合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创新活力的迸发。”省政协常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院长韩文霆建议,着力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固化思维,让评价标准更贴合创新人才的成长路径和贡献特点;强化外部环境的优化管理,从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学术氛围等多个维度入手,优化人才发展的整体生态,让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事业。
“近年来,我省围绕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执行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与预期仍有差距。”针对“政策打架”“政策空转”“政策悬浮”问题,省政协常委、汉中市政协副主席范英建议,要建立跨部门的政策协调机制,对现有人才评价和激励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打通政策间的堵点,确保各项措施在目标导向、实施路径上相互支撑、形成闭环。要通过深入企业、科研一线调研,精准掌握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科技人才的真实诉求,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细则。
作为文物大省,陕西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然而,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瓶颈。
“文保科技人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力量。为破解基层人才困境,目前省文物局已联合部分高校开展定向文物全科人才培养,但由于一些地方文物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数量限制,区县一级文物专业人才定向培养热情不高,陷入人才‘没编制留不住’的困境。”省政协常委、省文物局副局长孙周勇建议,应增调基层文博单位的人员编制,加大对文物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我省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