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动态

共绘城市建设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省政协委员中引发热烈反响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7-18 08:35 【字体:

□ 记者 冯倩楠 张涵博 李荣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时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立足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复杂性,会议以“七个着力”明确新时代城市工作“施工图”,这与“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相呼应。未来,陕西现代化城市建设该如何进一步发力?省政协委员们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是现代化的产物,也是创新的载体。

“中央召开城市工作会议,要求我们要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陕西在这方面有独特发展优势,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我们应打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这张牌。”省政协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谢永平说,陕西应瞄准具有战略优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前瞻布局、抢占先机,通过政策激励,持续引导省内相关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等围绕“未来信息港”加速布局,尽快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建成国内信息技术产业原创性技术成果策源地。充分发挥“未来信息港”辐射带动效应,利用西安市长安区高校分布密集、学科优势互补的特殊优势,围绕“未来信息港”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全国示范性环大学创新生态功能区,从而完善城市创新生态,助力西安“双中心”建设。

精打细算做好城市节水工作,离不开科技助力。

省政协委员、陕西水务发展生态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媛说,当前,陕西水资源面临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污染加剧等多重挑战,传统的水务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推动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水资源的实时监测、预警和调度,减少浪费和污染排放;通过生物技术等手段,净化水质,减少水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生态环境。

城市之治,人民为本。

“城市发展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了民生。”省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宇恒说,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王宇恒表示,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西工大空天地海等工科优势,围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废水战略资源回收技术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既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也要看万家忧乐组成的地平线。

学习会议精神后,省政协委员、汉中市应急管理局二级调研员李鑫说,近年来,汉中市始终坚守城市运行与管理的安全底线,全面启动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动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城市安全体系,持续提升城市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如何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李鑫建议,尽快淘汰砖混结构预制板老房,对具备改造价值的大楼实施抗震加固,使抗震设防标准偏低或功能减退的楼宇达标。全面改造水电管网,尤其是老旧管线,同步整改消防设施,下硬功夫解决将消防通道隔成商铺使用的问题。针对新能源汽车引发地下车库火灾风险,制定定期排查淘汰问题电池、加密防火墙、增设预防设施等应对措施。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陕西主动求变,以数字化赋能社会治理:西安实行“一网统管”,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宝鸡、渭南智慧社区覆盖率超85%;咸阳推进治理数字化打造特色“城市大脑”……

前不久,省政协委员、中信银行西安分行行长赵大庆提交的《关于以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打造“数智型”城市社区的提案》收到了提案承办单位的答复。“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我,在我省‘十五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将进一步突破基层信息数据的堵点卡点,推动基层治理信息平台和智慧社区平台的整合优化。”赵大庆说,希望陕西以深入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为新起点,打造专业数字人才队伍,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加大信息整合互通,用好市民服务热线机制,更加精细精准的识别和回应市民需求,以高效能治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群众高品质生活。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省政协委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拜根兴表示,西安应顺应“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的时代召唤,总结古都保护开发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古城发展先进做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应加强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研究,传承中华文明根脉,强化文旅宣传,提升博物馆、纪念馆、名胜古迹、自然景区的管理水平,夯实古都文旅发展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