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对口协商座谈会侧记
□ 记者 白瑶
近年来,面对能源结构调整的时代命题,作为“传统煤城”的榆林以加快推进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念好能源“稳控转”三字经,向“新”而动、逐“绿”前行,着力推动能源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面向未来,如何进一步健全“稳控转”机制,成为榆林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8月5日,省政协召开“健全推动能源‘稳控转’机制 推进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对口协商座谈会,与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市县(区)政协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齐聚一堂,献良策、聚共识、谋发展。
“稳”字托底:
守牢能源保供生命线
陕煤作为能源保供的核心力量与中流砥柱,会上,陕煤集团党委委员、董事闵小建介绍,2024年,陕煤在榆林企业生产煤炭1.7亿吨、化工产品1077.44万吨、发电量103亿度、水泥265万吨。
“近年来,为高质量完成煤炭保供任务,陕煤年均新增煤炭产量近2000万吨。现有矿井的高强度开采,导致煤炭资源保有量加速减少,存量矿井开采年限大幅缩减,未来5-10年将有12对矿井陆续关闭。”闵小建说,“同时,陕煤已累计缴纳价款超过300亿元取得矿权的5对井田,受以地下水保护为主的生态敏感区域影响,目前还难以开发。”
他建议,结合榆神矿区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研究成果和大型能源企业保水采煤研究及实践,启动榆神矿区三期、四期规划环评修编,研究统筹推进榆神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支持陕煤在榆神矿区已获取矿权煤矿的有序开发,更好发挥能源保供“压舱石”作用。
在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链条中,电网是连接各端的物理载体与智能调度中枢,肩负着平衡供需、推动能源转型、保障安全与提升效率的重任。会上,省政协委员、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薛鸿介绍了“十四五”以来榆林电网发展情况。
“十四五”以来,榆林增容1座750千伏变电站,新建成4座、增容8座330千伏变电站,10千伏供电线路N-1通过率由41%提升至60%,户均供电容量由1.73千伏安提升至2.24千伏安,供电可靠率由99.744%提升至99.916%,有力支撑了榆林能源用电需求。”张薛鸿表示,“但受选址难、前期难、协调难等影响,投资完成率约40%,已规划电网项目落地严重滞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各电压等级重载问题突出、多级串供问题普遍、单线单变、老旧设备占比高。”
对此,张薛鸿建议,相关部门应将电网规划深度融入榆林能源革命示范区总体规划、榆林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榆林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化“政府挂帅,企业实施”的电网建设新模式,全力解决选址难、前期难、协调难问题,加快榆林电网攻坚建设。
“转”字突围:
重构产业形态新格局
榆林能源的转型核心在“转”——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延伸与新兴培育,重塑能源经济格局。2024年,榆林以7548.68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交出亮眼答卷,正依托能源转型全速向GDP万亿之城冲刺。
“攻坚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从‘能源利润池’到‘技术创新源’的核心质变,但创新体系薄弱且转化效率低下等仍为掣肘。”省政协委员李晓敏代表台盟陕西省委会发言时建议,应优化提升现有“一院两校多平台”布局,建立“基础研究+中试试验+产业示范”全周期技术创新平台,在煤基特种燃料、可再生能源制氢等领域布局“国字号”“陕字头”科研平台,建设能源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重大创新成果在榆林率先转化应用,为转型升级注入动力。
近年来,榆林高度重视煤矿智能化建设,推动煤炭开采加速从“铁锹”向“鼠标”转变。
“目前榆林建成的智能化煤矿仅27处,能源数智化水平较为滞后。”省政协常委谢慧莹代表民革陕西省委会建议,应实施“能源大脑”计划,支持榆林建设能源产业互联网平台,集成5G+工业互联网、AI优化调度等技术,提升煤矿综合采掘效率,降低煤化工装置能耗。同时,组建“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实验室”,突破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二氧化碳矿化利用等技术,力争2026年建成百万吨级示范线,推动能源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
凭借其零碳能源的核心属性,氢能产业成为榆林解锁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钥匙。省政协委员任静波代表民建陕西省委会发言时建议,应在绿色高纯氢制备、加氢站、氢燃料电池等领域超前布局,推动省级制氢加氢一体站审批豁免化,扩大氢能产业基金规模,发行绿色氢能债券吸引社会资本,让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氢能应用与基建,助力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控”字护航:
划定绿色低碳转型底线
在能源“稳控转”机制中,“控”并非简单的总量压缩,而是通过科学管控能耗、碳排放、生态风险与产业准入,为绿色低碳转型划定路径、筑牢底线。
会上,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拓耀飞分享了榆林市在控量提质方面的成绩。
“我们严控‘两高’项目准入,累计淘汰落后煤电机组18台、兰炭装置670台;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兰炭等传统产业能效降至150kg/t以内。”为更好引领能源基地绿色高质量发展,拓耀飞建议,建立省级能源要素统筹平台,优化能耗碳配机制,推动能源化工产品输入地分担能耗、碳排放指标;统筹要素保障,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优先保障榆能芳烃等补链项目。
针对过去榆林能源开发带来的生态欠账,省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孙武斌发现,历史遗留矿山修复资金缺口大,现行政策却将成本多转嫁给新建企业,加重企业负担,不利于能源开发的可持续推进。
孙武斌建议,应推行能源开发生态责任重构计划,试点“新老划断、分类担责”的创新机制,设立省级历史遗留矿区专项修复基金,对新建项目实施“生态保证金+修复保险”双轨制,建立生态责任转移制度,允许新建企业承接老矿区修复任务并抵扣保证金,实现责任分配的代际公平。
聚焦降碳、节水、提效,神木市政协主席毛晔提出具体举措:应尽早建成600MW燃煤机组CCUS示范工程,形成400万吨/年碳捕集能力,推广二氧化碳制甲醇等技术及兰炭行业升级改造,增加水资源配额,推行“再生水+循环用水”模式,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至80%以上。同时,组建兰炭环保技术联盟,设立环保专项基金,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按产能给予每吨50元左右补贴。
实现“双碳”目标,发展清洁能源是关键支撑。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虹建议,应推动风光储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清洁能源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发电产业,同时发展风机、叶片、多晶硅研发制造等上游产业和光伏组件、风机叶片回收处理等下游产业,打造清洁环保的能源环保产业集群。
随着交流的深入,现场交流氛围更加浓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积极回应发展关切。
“下一步,我们将紧抓示范区创建契机,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以技术升级推动能源产业转型,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规模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力实施二氧化碳驱油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程,系统推动煤、油、气、氢、可再生能源等融合发展,为能源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探索经验。”省能源局副局长刘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