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组织实施“陕西2025”,着力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推广应用,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建设“制造强省”的要求相比,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基础研发能力亟待提升。总体来看,我省制造业核心控制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在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功能创新、部件攻关、基础研究等方面相对落后。构成智能制造装备和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的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自主化进程缓慢,对具备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本土智能制造龙头企业的培育相对缓慢。
二是发展规模需扩能提速。目前企业智能装备及智能终端产品的产业规模较小,占经济总量的份额低,对制造业发展的整体带动效应不明显。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部分企业仍处于机械化阶段,甚至半机械化和手工生产的制造模式。
三是专业化人才较为稀缺。当前,我省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急需实用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国际商务、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人才更是存在明显的“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提出了“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的战略任务,为我们在“十四五”期间解决好上述问题提供了“金钥匙”。为此,建议:
一、推进产业链加快转型,加速培育我省智能制造领域骨干企业
在重大工业制造业领域,通过骨干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其所在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行业形成推动作用,如能量转化、分布式能源领域可由陕鼓创设标杆企业,既能起到整体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示范带动作用,又能提升行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行业资源与客户聚集,带动产业链转型升级。
二、推动智能化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智能制造领域行业标准
结合陕西省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在工业研发、生产、集成、服务等方面,鼓励企业与高校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成立高端装备智能化的重点实验室。增强高校智能化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及工业化应用,并结合企业的需求确定研发课题,通过合作研发,形成面向行业应用的智能化规范和标准。将研发成果验证落地,推动高端装备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三、加大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税收及政策支持
建议对服务型制造企业执行与服务业同等的税率,实现税负公平。同时设立我省智能制造发展专项资金,对转型智能制造的企业实施的重点项目给予专项政策支持。
四、为智能制造及新基建领域创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提供市场机会
率先在省内项目中推广分布式能源互联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先进的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等技术,按时、按需、按质向用户端提供开放互联的分布式清洁能源综合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实现能源开放互联。
五、强化人才队伍支撑
开展工业互联网、IPv6、网络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培训,在数学、统计和经济学方面开展校企资源合作,助力企业实际场景的数据分析和应用。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为陕西省信息化事业发展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对于工业企业引进的高级智能制造人才,给予专项补贴。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标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界 别:科学技术界
党 派:中共
专委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