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榆林市委员会
2018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强调将呼包鄂榆城市群培育发展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对榆林市建设全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发展地位、打造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以及加快实施包西高铁、城际环线、向北向西开放等互联互通大通道、成为“一带一路”开放门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目前,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是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提出“呼包鄂经济圈”概念。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2012年内蒙古批准实施《呼包鄂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等。呼包鄂协同发展起步早,产业转型、城市规划等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而榆林转型缓慢,“一煤独大”局面没有打破。无论在产业发展理念、城市建设规划、社会治理模式等方面都与呼包鄂三市拉开了距离。作为新加入“区域一体化”的城市,榆林市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必须在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加快完善,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支撑体系。
我省应抓住“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有利时机,为榆林市加快融入“呼包鄂榆”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
为此,建议:
一是建立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中、省相关部门主动与内蒙古各级政府协调,建立由中央指导的省、市两级区域协调机构,给予一定的区域政策制定权、决定权,定期召开区域协调会。完善官方、民间组织联系机制,通过专题会议、调研、区域论坛等途径,形成区域相互联系、地位平等、利益共享的产业体系。
二是共同打通“大通道”瓶颈。抢抓国家加大西部地区基建投资的机遇,以包西高铁、国际机场、黄河引水等重大基础项目为先导,加快实现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方位提升支撑保障能力。降低跨省域、跨地域、行政分离导致的区域交流阻力和成本,把分隔的行政区经济变成统一的经济区经济。
三是共同开创“大合作”局面。强化产业分工协作,联手打造高端能化、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合力推动全域旅游、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新格局。共建共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在煤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四是共同涵养“大生态”体系。呼包鄂榆共同破解跨区域环境突出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创建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示范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采煤沉陷区、火烧区等区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联手打造红碱淖湿地保护合作典范,合力建成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合作共建区。
五是共同构建“大开放”格局。呼包鄂榆目前竞争明显而合作不足,区域合作进展缓慢。应支持榆林市今后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当地及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要顾全到呼包鄂榆“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支持榆林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各口岸对接合作,共同打造呼包鄂榆陆港群,共建向北向西开放战略新支点。
六是共同实现“大共享”愿景。重点做好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等工作,支持榆林市补齐短板,解决区域内的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等基础问题。解除流动人口在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逐步缩小区域差异,确保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同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