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常委会议发言 > 书面发言

关于黄河流域延河段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政协延安市委员会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0-12-09 15:01 【字体:

2020年7月上旬至下旬,市政协副主席申延生带领环资委及部分政协委员,协同相关部门,先后在延河上游段(靖边、安塞)、中游(宝塔)和下游(延长)进行过实地勘察,就“黄河流域延河段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多次深入到宝塔区川口杨柳桥至朱家沟段、延川县清涧河、王家河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点和安塞区、延川县以及市污水处理厂等地实地视察。同时进行了走访问询、问卷调查和座谈研讨。

一、延河流域水生态现状

延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全长284.3公里,流域面积7687平方公里。主要有杏子河、坪桥川、西川河、南川河、蟠龙川五大支流。特别是杏子河中游王瑶水库是延安城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地,担负着保护下游革命圣地延安城区、安塞区招安、沿河湾两镇、延长油田、长庆油田等城镇、厂矿、延河两岸50多万人生命财产防洪及饮水安全的重要任务。1998年以来,延安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以退耕还林、流域综合治理、治沟造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一是坚持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实施山上退耕还林、山下治沟造地,流域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观。1998年以来,延河流域已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1平方公里,完成造林2046.4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07%,建成各类淤地坝11506座地,其中骨干坝649座,中型坝1855座,淤成坝地30.6万亩,进入黄河的泥沙由1998年以前的2.58亿吨下降到现在的0.31亿吨,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多公里,延安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为全世界提供了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区短期内实现生态修复的成功范本。

二是坚持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源头治理和系统治理相结合,流域水污染治理呈现了持续向好的势头。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保护好延河水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高度重视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按照“刚性治标,系统治本”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高效利用水资源、综合整治水环境、系统治理水污染、科学防治水灾害”的目标,举全市之力,下大功夫,强力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延河流域水质比较清澈,两岸绿草成茵,鸟语花香,游人驻足观赏,彻底改善了往日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现象。根据2020年8月份监测数据显示,安塞区上李家湾、宝塔区杨家湾出境断面水质考核为Ⅲ类;延长县阎家滩考核出境断面水质为Ⅳ类,皆达标。几年来,各县区持续开展了集中排查整治,共普查出排污口392个,关闭304个,整治88个,拆除改造直排厕所235个,整治搬迁畜禽养殖业114家,整治规模洗车洗涤业338家。目前,延河流域共建成市级污水处理厂2座,县级污水处理厂3座,乡镇级污水处理厂(站)46座。其中:安塞区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3万立方米,并在第二污水处理厂采用人工快渗技术,对尾水进行了提标改造,达到准Ⅳ类排放标准,新建乡镇污水处理站15座,实现了各镇街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宝塔区解决了“五办六乡镇”的污水管网接入。延长县在县城河道两岸建设污水箱涵15.68公里,开工建设8个乡镇级污水处理站,其中郭旗、黑家堡等乡镇已建成运行。此外,县城一次性对11条沟道实施了雨污分流工程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市生态环境局加大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力度,强力推进系统治水步伐。认真督促延河流域78家加油站全部完成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延河流域新建清洁井场11500个。强化水环境监测和执法工作,水环境监测点位的监测频次由每月1次增加为每月3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水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发现问题119个,全部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理。2019年8月下旬,对全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及“四张清单”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为提升水环境质量提供了保障。

三是坚持以人居饮水安全为重点,推进工程建设、水质达标、长效保障建设,人民的幸福感得到加强。2015年以来,延安市农村安全饮水共投资13.89亿元,建成各类饮水工程3429处,着力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老化损毁、设施配套不全、建设标准偏低等引发的饮水保障不巩固、易反弹等问题,改善提高了109.4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保证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着力解决苦咸水、饮水质量不达标的问题,改善提高了群众饮水质量水平,农村饮水达标率达到100 %。黄河饮水工程完成,延安人吃上黄河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水平依然不高,水土涵养综合防护功能不强。2019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为55.9%。然而,一些地方的植被还非常脆弱,人工造林成活度不高,水土涵养水平低,经不起短时强降雨冲袭,特别是南部塬区沟道溯源侵蚀严重,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治理任务依然繁重。林业产业效益较差,个别地方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有反弹现象。现在有淤地坝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排洪渠系标准低,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病险。

2.水资源配置标准较低,利用效率不高。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800立方米,仅为全国2400立方米的30%,全省1300立方米的60%。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紧缺,防洪防涝工程标准低。骨干水源工程区域分布不均衡,总量不足,供应不平衡,总体利用率不高。南沟门水库总库容2亿立方,供水能力1.2亿立方现状供水量为2600万立方,富裕9400立方。王瑶水库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2007年泄库拉沙后,12年来再未进行拉沙清淤,水库淤积库容量1.4亿立方,防汛供水能力降低。黄河引水调水量8977万立方,设计向延安日供水量10万方,实际供水仅为2万方。部分北部县区供水水源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工程性、水质性缺水严重。农业生产用水水平低,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6,再生水、中性水利用开发还没有起步。城市供水管损率在18%以上,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尽管延安近年来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由于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大、所需投入资金量空缺大、项目资金到位不及时,县级配套资金短缺或滞后,致使污水治理能力欠缺、提标扩容实施工程进度缓慢,不能及时投入运行或全面覆盖,治理程度与国家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调研中,延川县污水厂建设投资估算约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仅有2亿多元。目前,除安塞区污水厂完成提标改造外,其他均在建,都存在资金缺口。全流域仍有116个截流闸未完成改造。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整体出水水质虽然能达到环保一级排放标准,但遇到枯水期,河流生态基流减少,纳污能力差,水质就明显下降。雨污分流实施不到位,山体沟道管网延伸不够,污水尚未实现全覆盖全收集。降水期间因截流闸关闭导致雨污合流直排入河,造成污水处理量增大。河流上游居民生活垃圾、农作物和畜禽养殖的面源污染,延长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厂生产作业区,采油井、输油管线等石油污染等问题隐患依然存在。

4.全社会保护水环境共识不强,节水减排宣传不到位。对于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的严重性宣传力度不够、宣传范围不广,全社会普遍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全民保护水环境、节水减排的意识尚未形成。特别是延河流域支流河道内“乱堆、乱占、乱采、乱建”四乱现象屡禁不止。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率不高,化肥、农膜、农药等残留面源污染时有发生。违规取水、偷排污水、偷倒垃圾等行为未得到根本性遏制,涉河、涉污、涉水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不够。

三、对加强延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严格落实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工作责任。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践行“两山”理念,按照“四水共治、造管同步、山水相依”的思路,从维护中央权威和树立看齐意识的高度,充分认识延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工作既是科学发展、打赢三大攻坚战的具体要求,更是地方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问题,认真把延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工作放在心上、落到实处。二是明确管护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和河长制责任,进一步提高党政领导、企业负责人对我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工作系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注重保护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层层夯实责任,严厉杜绝盲目乐观、麻痹松懈的现象。三是落实整治措施。县区政府应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开展河流、水库、地下水基本情况排查调研,尽快制定符合实际综合系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整治利用方案,解决水环境利用与保护脱节的问题。

(二)系统谋划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工作合力。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延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形成市上统筹协调、部门协同配合、属地抓好落实、各方衔接有力的管理体制,研究制定重大工作推进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文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措施及项目谋划工作,并加快实施。二是统筹研究谋划。紧扣国家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智慧5G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机遇,发挥延安政治优势,全市一盘棋,谋划一批事关延安长远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流域生态、水利、文化、水资源等领域项目,开展课题研究及规划编制。将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路研究纳入全市“十四五”重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编制《延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十四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健全管护体系。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四张清单”和三级河长巡河、县级部门包河制度,实行县级河长月巡、镇级河长周巡、村级河长日巡,做到护河有责、护河担责、护河尽责。建立县有管护站、镇有管护队、村有护林员的三级林草管护责任体系,织密森林资源安全防线。四是严格行政执法。全面落实综合行政执法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压实执法主体,规范执法行为,扎实开展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河道管理、封山禁牧、征占用林地、违建别墅清查整治等6个专项执法行动,依法查纠污染水体、人畜毁林、非法采砂、违规用火等行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三)坚持综合施策,推进治本措施,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一是加强综合施策整治。树立系统治本思维,高点起步、系统思维,新“政策保障”机制,把水污染防治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山水林田湖草治理项目等有机结合,捆绑整合山水林田湖草、延河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资金,破解投资不足的困局,创造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生态空间,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二是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及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加快林分结构调整和森林提质增效步伐,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巩固提升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构筑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加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坡耕地综合整治、固沟保塬、生态清洁小流域、生物防护、封禁治理等措施,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综合防护效益。实施好农村饮水、延河综合治理、精准治污、区域生态修复等项目,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加强治沟造地项目后续管理。开展中小河流治理、病险库坝除险加固、水源地保护,呵护生态颜值,厚植生态底蕴,打造黄河中游生态屏障,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延安人民的“幸福不动产”。三是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严格准入标准,强化环评约束,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提高经济发展“含绿量”。坚持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四是优化农环综合整治。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延河等流域乡镇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治理等工程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建设防渗收集池或小型污水处理装置。五是统筹系统治本。应加快推进新区及各县区污水厂建设、扩容改造、管网修复、雨污分流、管网延伸等重点工程,制定进度时限差,狠抓项目落实。同时,在管网延伸中,针对管网延伸中出现过长沟道的实际情况,可以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等方式,以实现入河排污口全覆盖,提升处理标准和效率。强力推进污水处理厂达标改造和收集管网工程进度,要求所有污水处理项目在规定时限内投入使用。做到县城和沿河重点镇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应实施以排污口整治、企业清洁生产、生态修复等截污、清污工程,提升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加强对采、输油设施定期检查,必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防库区流域范围内原油输油管线破裂致原油泄漏进入水体的事件发生。

(四)大力宣传教育,加大保护力度,营造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一是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宣传。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延河、爱护家园的浓厚氛围,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绿色观念和环保意识,让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水环境的行动、防治水污染的攻坚战中,树立节水减排、减少污染、杜绝污染从我做起的意识,营造齐心协力、多方联动,共同推进水环境保护的良好舆论氛围。二是加大水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力度,有效实施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着力改善库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对水库水体的污染,逐步达到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水库生态环境系统。在种树种草方面要多选择含酸性果实或植物种类,例如多种沙棘以降低水源地碱性水质。杜绝和整治水源地上游库区污染物排放,一级保护区内油气井全部封闭。对于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居民生活垃圾采取分类收集集中处理,污水采用雨污分流管网收集污水厂处理。农业用水提倡农田科学施肥和规范使用低毒性农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农田经流中所含氮、磷和农药的含量。畜牧家禽养殖严格按环保要求进行管理,对流域内不符合的养殖场予以关闭或搬迁,建立规模性股份制畜禽养殖场,对于农村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水资源化利用。生活用水要采用节水器具,限期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倡导和鼓励市民使用节水型用具,降低用水量,减少生活污水排放量,减轻污水处理厂压力。三是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针对缺水和降雨年内不均这一制约我市水环境改善的实际,应通过实施河流库坝水系连通和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有效配置水资源,提高调蓄能力,增加河道生态水量。针对王瑶水库库容减少、防洪能力降低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其上游杏河镇范围建一些永久性小型调蓄水库,以供其拉沙清淤时使用,还可以防治上游石油污染物进入水库,起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益。四是加强协作提升效率。按照“外引、内连、多蓄”的水资源配置思路,尽快推进白龙江引水、龙安水库、王瑶水库扩容工程立项审批,为长远改善延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提升防洪能力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实施好“引洛济延”工程,启动宁(宁夏)陕调水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水系连通建设步伐。探索建立联防联治的工作机制,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水污染防治的关系。比如在清涧河流域,建立“跨市县联席会议制度”,商榆林市及清涧县,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清涧河水质情况,共同研究治理措施和治理方案,为促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办公厅理论处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