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党派团体

养老“云服务”智慧“幸福+”

——省级民主党派多件集体提案聚焦“智慧养老”建言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1-02-07 22:16 【字体:

  □ 记者 满淑涵
  “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00个,解决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
  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描画“十四五”开局养老“幸福图景”,多件提案围绕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言资政。其中,省民革、省致公党、省九三学社集体4件提案聚焦智慧养老体系建设找问题、理思路、谋实策,提出真知灼见。
  截至2019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702.3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8.12%,已呈现出“中度老龄化”特征,且呈现出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对标先进省份,省民革在提案中指出,目前,我省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供给总量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养老运营服务模式单一,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服务品质不优不高等问题依然显著突出,迫切需要解决。而促进居家养老方式智慧化升级,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养老资源不足和失衡的问题,解决子女工作繁忙与照顾父母不得兼顾的矛盾,还可有效补足传统养老服务业不全面、浅层次的短板,提高老年人科技意识,减轻老年人社会孤寂感,实现老人、家庭和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
  为此,省民革建议,应从政策、资金、技术上引导社区构建居家智慧养老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老年人居住分散、资源整合难、利用率低等难题,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一体化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者入驻平台,形成服务团队资源共享、合作共建、共同发展格局;创建好运营好“系统+服务+老人+终端”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整合医疗、养老、信息、护理等资源,通过跨终端的数据互联和同步,连通各相关部门及服务角色,实现健康动态数据即时共享,老人与子女、服务机构、医护人员信息交互;加强社区智慧养老的基础产品开发和基本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智能养老产品的精确性、敏感性,创新打造医养融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链”,制定“空巢老人”关爱措施,建设“家门口的健康养老院”。
  2017年,我省印发《“十三五”全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智慧养老”的目标。2019年,我省又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智慧养老”“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
  省致公党在深入调研后发现,目前,我省智慧养老产业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养老服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比较单一,存在重“线上开发”,轻“线下服务”的误区。省致公党建议,将发展“智慧养老”列为我省重大民生工程,针对近期和远期、城市和农村、高端需求和兜底保障等不同需求,建立不同层次服务模式。同时,建设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智慧养老云数据库“两个平台”,以社区为“前沿阵地”,整合政府、社会和家庭资源,建立完善的全周期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将专业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康复中心、家政服务、急救服务与个人、家庭随时随地连接起来。
  省民政厅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省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80%的行政村,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9.29张,西安、宝鸡等8个地市获批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咸阳市“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新模式入围“2019中国改革年度案例”。
  省九三学社今年有两件提案关注养老话题,都落点在智慧养老体系建设上。为破解全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人才培训机制不顺畅等制约瓶颈,省九三学社建议,加大智慧养老体系建设扶持力度,进一步明确省级、市级智慧养老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内容,省级平台以指导各地平台运行、综合服务监管、政策文件解读等为主,地市级平台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对接服务、受理养老服务投诉等相关工作。
  根据省统计局发布的《西安市老龄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西安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全面进入老年型社会。针对西安市后续青壮年人口补充不足,老龄人口赡养负担加重等问题,省九三学社建议,制定数字化社区养老中长期发展规划,摸清老年人分布状况、身体状况和家庭经济情况,统筹整合设施场地,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打造社区数字化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建立包括个人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内容的数据库,逐步实现智能替代人工,形成社区数字化智能养老服务模式。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