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城市绿地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截至2024年底,我省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达到6.71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和绿地率分别达到6.05万公顷和38.78%。我省城市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绿化空间有待挖掘。现有绿地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的公园、广场以及一些大型社区周边,而城市边缘、老旧小区、城中村等地绿化空间相对较少,整体绿化空间分布不均。
二是景观旅游开发潜力不够。绿地规划与城市建设的衔接不够紧密,约70%的绿地集中在特定区域,且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三是绿化理念认知不足。小型绿地监管与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公众对街边花坛、小区边角绿地等小型绿地的生态功能认知不足,日常关注较少。在此情形下,小型绿地极易成为被破坏的对象,其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为此建议:
一、深挖潜在绿化空间,均衡城市绿化布局。在城市边缘地带、老旧小区以及城中村等区域,充分秉持见缝插绿的理念,于闲置空地、废弃厂房等场所,增设小型绿地与口袋公园。针对现有绿化空间,开展合理规划工作,积极增添墙面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形式,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后续城市规划中,需预留出充足的绿化用地,确保城市更新区域的绿化配套能够及时跟进,实现城市整体绿化空间分布均衡化。
二、完善绿化奖励机制,塑造独特城市景观。借鉴新加坡立体绿化、桂林山水旅游联动等经验,对积极实施绿化的建筑和地块,给予建筑面积豁免、容积率奖励等优惠政策,以鼓励更多的建筑和地块参与绿化建设。在城市规划中融入自然景观元素,利用地形起伏设计景观步道,种植具有我省独特地域特色的植物群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
三、多措并举,强化公众绿化理念。借助社区深度宣传、媒体广泛报道等多元途径,全方位提升公众对小型绿地生态功能的认知水平,让居民直观地感受到小型绿地的重要价值。社区招募志愿者组建小型绿地监督小组,定期对小区边角绿地、街边花坛等开展巡查工作,强化小型绿地监管。社区与学校开展“认养绿地”活动,鼓励居民与学生认养小区内的绿地以及街边花坛等,激发公众参与小型绿地养护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