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大数据 > 社情民意

加强抗旱设施建设提升农业减灾能力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7-24 09:07 【字体:

□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3月中旬至5月初,我省平均降雨量不足2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七成以上,加之大风天气多发,土壤失墒过快,各地陆续出现旱情,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最严重时期全省小麦受旱面积达582万亩,占播种面积近40%,43万亩重旱地块主要集中在“旱腰带”地区,株高较常年低20-40厘米,穗粒数减少,部分田块绝收。此外,韩城花椒、延安苹果等经济作物因干旱导致花期授粉受阻、坐果率下降,澄城县樱桃园灌溉成本增加30%。

为此,建议:

一、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与升级。加大对陕北、渭北等干旱地区水库、蓄水池等蓄水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对天然降水资源调蓄能力(如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建设拦水坝、截潜流等设施,拦蓄雨洪资源),优化水资源的时空配置。开展新一轮水源地工程建设规划,在国家层面充分考虑黄河、长江等水资源向我省跨流域引水工程建设,系统解决我省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推广低压管道、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对老化、损坏的水利设施进行全面修复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

二、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及模式。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农业特点,推广适宜的节水技术模式(关中平原地区以工程节水为主,渭北黄土台塬区以充分利用降雨为主,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采取拦蓄雨水和集雨补灌技术等)。推广“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软体水窖高位蓄水+膜下滴灌补水”集雨补灌模式,实现“秋雨春用,丰雨旱用”。在陕北、渭北地区建立千亩以上的节水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推广节水技术,把榆林地区旱作全域节水农业先行区建设纳入陕西和国家“十五五”规划,为全省农业抗旱减灾树立样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发挥我省气象、大数据和农业领域多学科优势,聚焦我省干旱灾害,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网络、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与地面传感数据、跨部门数据平台,构建智慧预警体系。借助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和人才优势,协同陕西省气象局与地方气象局,在全省布局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立农业灾害智慧预警网络平台和大数据中心,为全省农业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和完善基层抗旱减灾的专业化队伍,把基层防汛抗旱队伍和高水平预测团队建设纳入农业科技团队建设之中,把抗旱减灾基本技能培训纳入基层培训之中,提高农户、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从业人员抗大旱、防大涝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