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马尤翼
从驼铃相闻到班列飞驰,千年古丝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乘着中国-中亚峰会的东风,陕西跑出向西开放“加速度”。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是陕西在新时代担负的新使命。展望“十五五”,陕西如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本报特邀省政协委员和专家共谋良策。
【本期嘉宾】
何诚 省政协委员、陕西陕哈集团董事长
彭姝萍 省文化旅游商会副会长、省旅游协会旅行社分会秘书长
李建勋 省政协委员、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构建全域协同开放格局
今年是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开年以来,省政协委员、陕西陕哈集团董事长何诚一直在为此奔忙:参与西安-阿拉木图人文旅游交流周活动、见证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投用、促成西安女性企业家协会与哈萨克斯坦商业女性协会签约成为对口姐妹伙伴协会……
路畅货通,孕育新机。二十多年致力于陕西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积累的经验,让何诚对物流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在他看来,中欧班列的高质量运行可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稳定增量”。要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合作机制,让更多陕西中小企业参与其中共享发展机遇。
以全年中欧班列中亚线路两大主力产品——矿产品、农副产品为例,何诚算了一笔账:“这两类大宗产品刚需强、货运量大,对国际铁路物流费用的敏感度高,运费占到销售货值的1/3左右,对商贸流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何诚说。
他建议,应制作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月季度淡旺周期表,根据不同中亚国家的风俗,梳理与陕西特色产业匹配的外贸数据库,帮助企业精准识别市场淡旺季与需求峰值,实现外贸业务向定制化、个性化转型,进一步提升“陕字号”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西安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5月,陕西进出口总值2027亿元,其中西安进出口总值达1909.6亿元,占比94.2%。
“从陕西全域来看,西安对外开放‘一骑绝尘’,其他地市目前稍显逊色。”何诚建议,设立省级对外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构建覆盖关中、陕北、陕南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可在每个地市明确1-2个首位产业对接中亚市场需求,如延安油气装备制造业、榆林煤炭化工业、渭南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通过错位发展与区域协同,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贸易增量,打造向西开放的“陕西样板”。
促进旅游合作“双向奔赴”
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亚国家游客入境中国的旅游订单同比增长106%。“中文热”“中国热”在中亚国家不断升温。
截至目前,西安实现“中亚五国七城”航空网络全覆盖,成为中国与中亚通航点最多的城市。5月29日,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西安-阿拉木图段)从西安首发开行,为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互联互通、促进人文交流开辟了新通道。
“陕西和中亚国家‘交通网’不断织密,使民心相通、文化交融更加便利。”省文化旅游商会副会长、省旅游协会旅行社分会秘书长彭姝萍认为,这将进一步释放旅游市场潜力。
通过深度参与陕西和中亚国家的旅游合作,彭姝萍发现,双方的旅游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热、企业温、民间冷”的现象。相比其他热门出境游目的地,陕西游客对中亚国家了解较少,需要从顶层设计、统一规划、产品研发、企业合作等方面协同发力。
“我们要充分发挥陕西在历史文化、民俗特色和交通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彭姝萍建议,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推动西安成为中亚游客入境首选城市;与中亚同行联合设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丝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鼓励陕西企业与中亚当地企业建立合资公司,探索多元化合作机制,共同开发旅游上下链资源,稳步扩大对当地酒店、民宿等设施的投资,建立相互认证的品牌酒店联盟;支持陕西企业参与中亚国家景区道路、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助力当地旅游业发展。
推进在陕高校“出海”中亚
西北工业大学在哈萨克斯坦开设分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在乌兹别克斯坦揭牌,西安交通大学与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合作共建“中国中心”……近年来,陕西与中亚国家的教育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在6月16日至18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中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揭牌成立,为“教育丝路”再创合作新机遇。省政协委员、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建勋对此格外关注。
“当前,陕西已累计培养逾2000名中亚青年,但相比国内其他高校在东南亚、欧洲等地的办学规模和层次来看,陕西‘出海’中亚国家的高校数量仍显不足。”李建勋认为,陕西高校在以联合培养、产教融合为导向的合作模式上,尚未形成稳定机制,还需要在政策设计中注入“强心剂”,大力推进在陕高校到中亚国家办学,为中国-中亚经贸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李建勋建议,在《陕西省“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中亚留学生招生与培养”“中亚人才培训基地”等内容板块,大力推动陕西高校与中亚国家高校开展多层级的合作交流,在师生互换交流、创新技术攻关等方面形成机制措施,推动陕西海外办学实现“量质双升”。
“人是最重要的创新要素。教育合作能够加快高端技术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李建勋表示,要尽快孵化一批在陕高校的中亚国家分校,促进其在地化运行与扩展,支持举办“丝路”主题讲座、文化体验营等交流活动,促进中亚汉语教师互育共进;鼓励建设“中亚研究院”或“国际交流学院”,发挥双方高校互补优势,紧盯双方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关键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项目,为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