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涵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近年来,陕西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激发创新活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聚力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
“十五五”期间,如何构建全链条、多层次的保护体系,织密创新成果的“防护网”?如何破解高校等创新主体的成果转化难题,让“实验室”里的智慧结晶变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金钥匙”?围绕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话题,本报特邀3位省政协委员从多个维度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本期嘉宾】
侯社教 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冯 锋 省政协委员、西安邮电大学理学院院长
张 燕 省政协委员、陕西省法学会破产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十四五”期间,陕西印发《陕西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措施》《陕西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2021-2035)》《陕西省“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制定西部省份首部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并建成19个省级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创新,从省内协同到跨省联动,陕西正逐步构建起全链条、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多年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侯社教说。
2020年,横山大明绿豆、周至猕猴桃等11个地理标志产品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互保清单;2021年至2023年间,富平柿饼、眉县猕猴桃等10个地理标志产品先后获批建设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陕西还积极搭建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屏障。2023年,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陕西分中心正式落地,并在英国、哈萨克斯坦分别设立陕西省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坚实的权益保障。
展望“十五五”,侯社教认为,我省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制定《陕西省商标条例》《陕西省地理标志保护条例》《陕西省特殊标志保护条例》等法规;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司法,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提升跨部门、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效能,进一步发挥行政裁决和人民调解的作用;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强化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知识产权严格保护、快速保护、协同保护、精准保护、高效保护、智慧保护。
让科研与应用精准对接
以秦创原为总窗口,推动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率先“破冰”;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等三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让沉睡的科研成果“活起来”……“十四五”期间,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改革破题、以实践增效,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交出亮眼答卷。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单列成果10.6万项,转移转化3.6万项,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十,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居全国第四。
“这一系列突破,不仅激活了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更让陕西富集的科教资源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省政协委员、西安邮电大学理学院院长冯锋表示。
针对一些创新成果卡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堵点问题,他建议,立足我省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优势,设立省级概念验证专项基金,加快建设区域性中试基地,打通成果转化的“关键节点”;促进专利与技术标准联动,扩大技术经理人队伍规模,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职称评审单列通道”,激励更多人才投身成果转化事业,将陕西的“科教长板”真正转化为“产业跳板”。
完善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2024年,《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正式出台。作为西部省份首部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条例为激发全省创新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法治保障。
“‘十四五’期间,我省在知识产权法治建设领域开拓进取,构建起具有西部特色的保护体系。”省政协委员、陕西省法学会破产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张燕说,当前,我省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知识产权法治红利正加速转化为创新动力。但也面临新兴领域立法滞后、执法资源不均等现实挑战,特别是维权成本高企成为中小企业创新“拦路虎”,唯有以法治思维破解发展瓶颈,方能为科技强省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张燕认为,破解知识产权法治保障难题,需以系统思维推进制度创新。她建议,建立“动态立法”机制,设立前沿技术立法专项组,每年更新保护目录,优先在大数据、新能源等陕西优势产业领域出台实施细则,确保立法与技术迭代同频共振。
围绕执法能力建设,张燕建议,推动西北五省执法协作平台建设,通过侵权黑名单共享形成跨区域监管合力,推广简易程序缩短小额案件审理周期,设立省级维权基金补贴企业50%诉讼成本,让中小企业“打得起官司、守得住创新”。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宣传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和公共服务内容,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市场、进社区、进学校、进网站,提高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