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大数据 > 委员提案

打造地域文旅品牌 讲好陕北文化故事

陕西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5-07-24 08:32 【字体:

□ 记者 白瑶

延安革命纪念馆、米脂杨家沟革命旧址、榆林红石峡、延川乾坤湾……近年来,凭借独有的红色底蕴、民俗风情与自然奇景,陕北文旅走出一条独具一格的发展之路。

作为陕西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陕北文旅承载着革命老区振兴的时代使命。展望“十五五”,陕北文旅如何大步迈进?本报特邀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共谋发展良策。

【本期嘉宾】

樊俊美 省政协委员、延安红色家风馆馆长

赵 东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高根强 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党支部书记

弘扬红色家风

为陕北文旅加码

走进延安红色家风馆,一段段生动的革命家庭故事沁润人心。近期,暑期旅游热度不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延安红色家风馆,品读红色家风故事。

“延安红色家风馆是陕北红色文旅的重要载体,也是廉洁家风文化产业自我发展的一次成功探索,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省政协委员、延安红色家风馆馆长樊俊美说,“与陕北其他文旅场所相比,家风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提升空间。我认为,‘十五五’时期,家风馆应不断扩大影响力,让红色家风文化传播得更远。”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红色家风课题研究,为文旅融合提供理论支撑,还将联合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打造‘红色家风走廊’,设计‘母子研学线’‘廉政教育线’等旅游产品。”樊俊美说,“在发挥延安红色家风馆对陕北文旅带动作用的过程中,仅靠个人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樊俊美建议,相关部门应推动文化企业参与红色家风文创产品的创作,如与玩具厂商合作推出革命先辈家风主题手办、携手影视企业制作红色家风题材的动漫、微电影等。同时,打造成红色家风主题餐饮,建设红色家风主题民宿,开发红色家风主题研学课程,将家风馆打造成为研学旅行的热门目的地,为陕北文旅加码助力。

数字赋能文旅

为品牌打造加力

近年来,陕北文旅呈现出“文化+旅游+科技+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多年从事文旅产业研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赵东说:“从产业结构看,陕北文旅已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布局,为‘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奠定了基础。除了扩大产业规模,我认为陕北还应在文旅品牌打造和文旅数字化上下足功夫。”

“陕北拥有‘转战陕北’‘信天游’等文化资源,应系统提炼转化核心文化符号。具体而言,可构建‘红色IP+非遗IP+生态IP’的矩阵式品牌体系,满足不同客群的体验需求。”赵东说,在扩大品牌影响力上,陕北可依托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打造“陕北印象”话题,联合头部主播开展“云游陕北”系列直播,推出陕北民歌电子混音专辑等轻量化产品,开发“轻红色”文旅产品,将文旅品牌与陕北特产捆绑营销,形成复合品牌效应。

当前,文旅数字化转型已从地方探索升级为国家战略共识,各地正以技术为杠杆重构产业生态链。

“我认为陕北应推动文旅‘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创作出更多数字文旅产品。”赵东建议,陕北可充分挖掘特色IP,开发系列数字文旅产品,如开发“AR民歌地图”,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在景区特定点位触发民歌表演、民间故事等数字内容;打造“数字长征”互动体验项目,利用动作捕捉、全息投影等技术,增强红色教育的感染力;设立“元宇宙非遗工坊”,非遗传承人可在虚拟空间开展教学,游客则通过数字分身学习剪纸、泥塑等技艺。

汇聚多方合力

为乡村旅游加持

眼下正值暑期,“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里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村的旅游能成功,关键在于‘三老变三宝’模式。将老物件、老窑洞、老农民变为道具、客房、演员,不仅激活了民俗文化资源、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带来了文旅收入、带动了群众就业。”村党支部书记高根强说。

村集体旅游公司年收入超500万元、村民年增收6000元、农家乐户均年收入增加3万至5万元……这些亮眼的数据,印证了盘活乡村资源对乡村增收致富的推动作用。

“在文旅收益上,我们采用‘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将90%的农户嵌入产业链,实现‘人人有股份、户户能增收’。”高根强说,“目前来看,这种模式具有可行性与复制价值,推广此模式可带动更多乡村吃上文旅红利。”

“我们通过民俗文化的挖掘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所以‘十五五’期间,我们将开发更多衍生文创产品,建设‘线上民俗馆’,通过VR展示窑洞建筑史吸引游客,还将开发剪纸书签、农耕主题等盲盒,推出沉浸式实景剧本游。”高根强说,“但现在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短缺,同时还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营销、规划人才。”

高根强建议,“十五五”期间,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开发等,并给予税收减免、土地政策支持等优惠。同时,金融机构可提供低息贷款等支持,推动更多文旅企业与乡村合作,输入专业人才与管理经验,共同开发旅游项目。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